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民眾為何最不信任“政府高官”?

2013年06月03日 14:2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民眾最不信任的對像是什麼?答案揭曉,竟然是“政府高官”。臺灣《新生報》3日發表社論説,這是臺灣群我倫理關係促進會日前公佈2013年臺灣社會信任調查的結果。在上一次2008年該會所做調查,民意代表是受訪者信任對象倒數第一名,本次調查則由“政府高官”取得不信任“冠軍”。該會理事長、臺大前校長孫震還説,在本次調查可看出,臺灣民眾對基層公務員仍很信任,但對政府高官卻益加不信任。 

  以本次和上次相比較,臺灣民眾最信任對象前三名沒有改變,仍是家人、醫生與老師;信任對象排名倒數前三名,依序是政府高官、民意代表與房屋仲介。照理説,“總統”和民意代表皆是臺灣民眾投票選舉而産生,“政府高官”則是因為“總統”的權力而成為機關成員,基本上他們都是獲得大多數民眾認可的,卻何以變成民眾最不信任的對象?這不可能有一致的答案,但“心中是否有老百姓”可能是一個衡量的基準。而這個基準並非以治理者個人來作衡量,而是民眾怎麼看治理者,是以民眾觀感來作衡量。換句話説,雖然當初民眾以選票選了治理者,但當感到治理者政策與決策不符期望時,那“支援”的社會力量自然下滑。 

  臺灣民主實行至今,最大吊詭在於:我們可以最民主方式選擇治理者,但卻無法以最有效方式讓治理者尊重我們。關鍵之一在於“總統”有權無責,“總統”的權力實在太大,若再兼任黨主席,實在缺乏相對權力加以制衡。蔣經國在世時,他的權力比現任“總統”還大,但他懂得克制自己,善用權力,體察民心,疾民所疾,而且選賢任能,讓能臣各展所長,百業蓬勃發展,人人對明天充滿希望;這是“經國之治”與臺灣經濟奇跡得以實現的緣由所在。 

  社論最後説,“經國之治”告訴世人一種政治道理,那就是治國必須順應民意,學習與人民溝通,使政府策定的發展目標和民眾期望相結合,發揮相乘綜效宏益。目前臺灣所面對的島內外環境和國際競爭對手顯然不同以往,但仍愈須整合政府與民間力量戮力以赴,絕無治理者“自以為是”,政府部門“各行其是”,民間“自求多福”之理,天底下還找不到政府和民間背道而馳,最後終底于成的例子。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