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港媒:政治協商有助構建兩岸和平之路

2012年11月15日 08:5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中共十八大昨日閉幕,這場會議聚焦了海內外所有的目光,其涉臺內容也引發不少熱議與解讀。香港《大公報》今日刊載評論指出,十八大報告涉臺內容清晰地勾勒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對臺工作的藍圖和前景,兩岸如今已進入了和平相處、良性互動的軌道,要實現長久的和平發展,勢必面對包括和平協議等政治議題。兩岸雙方應主動創造條件,加速民間智庫對話,化解分歧累積共識,沿著和平發展的雙贏軌道繼續前行。

  全文摘編如下:

  中共十八大猶如磁鐵般吸引了海內外各界的注意力,對於臺灣方面而言,最關注的顯然是兩岸關係未來走向。十八大報告專門花了一定篇幅詳細論述相關內容,清晰地勾勒出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內對臺工作的藍圖和前景。今後兩岸關係將以十八大為新起點,沿著和平發展的雙贏軌道繼續前行。

  回想起十年前,陳水扁當局拋出“一邊一國”論,妄圖推動“法理臺獨”,把臺海局勢推向危險邊緣;十年後,兩岸融洽穩定的局面前所未有。兩岸關係出現歷史性轉折,主要是以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適時提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和一系列主張,大開大闔的政治智慧和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成功融化了兩岸“堅冰”。近日臺當局重申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符合兩岸雙方利益,是對胡錦濤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重要思想的肯定,也反映了大陸對臺工作細膩務實的思路和手法符合當下兩岸關係發展的現狀,符合島內主流民意的期待。

  解決臺灣問題的核心是實現祖國統一,以和平方式實現統一最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根本利益。而在實現和平統一之前首先要確保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在這個過程當中,通過經貿、文化等領域的交流和合作,有助於穩定臺海局勢,有助於累積兩岸互信,有助於兩岸同胞建立感情。事實證明,自2008年6月兩岸兩會恢復了中斷近十年的事務性協商,簽署了18項協議,海峽兩岸洋溢著融洽友好的氣氛,島內民眾再也無須像在陳水扁執政時擔心兩岸會發生戰爭了。只有“安居”才能“樂業”,倘若沒有一個安定和平的環境,一切都是空談。

  俗話説“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當下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已由開創期進入鞏固深化的新階段,兩岸在“深水區”勢必遇到更多的分歧和困難,倘若政治互信未能隨之提升,政治基礎未能隨之鞏固,兩岸關係恐怕只能原地踏步,甚至倒退。所以,胡錦濤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商談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協商達成兩岸和平協議”。

  不可否認,兩岸早已結束了劍拔弩張、兵戎相見的年代,如今已進入了和平相處、良性互動的軌道,但因受臺灣政黨輪替影響,這樣穩定融洽的局面是否可長久持續,不無疑問。島內“臺獨”分子一直蠢蠢欲動,尋機搞事。可見,臺海局勢的穩定發展不是必然的,時常受島內政治形勢所影響。因此,要實現長久的和平發展,勢必面對包括和平協議等政治議題。兩岸雙方應主動創造條件,加速民間智庫對話,化解分歧累積共識。如此兩岸簽署和平協議終有水到渠成的一天。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