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口頭保釣派?保釣話題讓臺當局很糾結

2012年08月23日 08:25:00  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字號:    
  馬英九被諷“口頭保釣派”

  臺當局領導人馬英九8月20日接受日本NHK專訪,除了強調釣魚島列嶼為臺灣之附屬島嶼,重申擁有主權外,明確表示無意與中國大陸聯手對抗日本。 

  此前,臺“外交部”官員約見日本駐臺代表時,極力撇清説,香港保釣人士登島後揮舞的“青天白日”旗,臺灣事前不知情。此舉立即遭到國民黨“立委”痛批,認為是在“討好日本,犧牲兩岸關係”。

  就在8月15日保釣人士成功登島的當晚,臺灣“國安會”針對此次宣示行動,立即召開應變會議,馬英九會上第一句話就是“要求日本馬上放人”。此外,臺“海巡署”雖然不讓香港保釣船入港補給,但卻又在外海給予保釣人士補給飲用水及食物,他們對此的解釋是“出自人道考量”。

  曾是上世紀70年代的臺灣保釣熱血青年馬英九,在出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之後,在同一問題上表現得似乎軟弱起來。以此次保釣行為為例,他除了表示“基於民族大義和主權”,支援島內人士的相關活動和呼籲,指令相關單位成立應變小組外,並無特別之處,因而被諷為“口頭保釣派”。

  畏首畏尾背後的考量

  在國民黨中常委邱毅看來,馬英九的保釣情結應該是沒有改變的,但現實的壓力卻讓他表現得軟弱、曖昧、模糊。 

  民進黨國際事務部主任劉世忠8月17日受訪時認為,如果臺當局予人以兩岸聯手對付日本的印象,就會被美國視為麻煩製造者,因為挑戰日本就是間接挑戰美日安保條約,這是重申“活路外交”、重視與美日關係的馬英九不願看到,更不能接受的。但是,島內保釣民意的壓力,也讓他不敢忽視這個問題。因此,在保釣問題上,臺當局就更顯得糾結。

  距離釣魚島最近的臺灣宜蘭縣,其縣長林聰賢近日公開呼籲馬英九“硬起來”,用實際行動“捍衛主權”。林聰賢日前搭乘船隻在海上宣示釣魚島主權,還邀請馬英九登釣魚島,他説:“臺灣人民都會當馬英九的後盾”,因為臺灣漁民在釣魚島附近海域作業時,常遭日方驅逐。

  據臺灣媒體報道,保釣人士成功登島後,引發不少島內網友熱議。有網友嘲諷説,現在香港人都登島升旗了,“馬英九在幹嘛?”在藍綠黨爭無處不在的臺灣,這也成為民進黨糾纏的話題。民進黨主席蘇貞昌就指責馬英九,沒有在第一時間做出適當反應,造成臺灣與大陸聯手合作處理釣魚島的印象。

  這正映射出馬當局的困境,倘若聲援大陸的訴求,就坐實了“兩岸聯手保釣”的指控;但若毫無作為,又會被島內反對聲浪批判保釣不力,“香港能,為何我們不能?”  

  “東海和平倡議”乃權宜之計

  據臺灣“中央社”報道,早在8月5日,馬英九就提出過一個“東海和平倡議”,呼籲擱置爭議,透過和平方式解決釣魚島問題。馬英九表示,釣魚島列嶼都是中國固有領土,“國家主權無法分割”,但天然資源可以分享,各方應一邊努力解決爭端,一邊合作開發,讓東海成為“和平與合作之海”。 

  外界分析認為,馬英九之所以提出“東海和平倡議”,一是緩和島內的政治壓力,回應島內民眾的訴求。二是向日本示好,保持臺日和背後的美臺“友好關係”,這是臺當局的權宜之計,也是臺灣所謂“活路外交”的根本。與此同時,“和平倡議”的提出,也是對近年來熱議的“兩岸聯合保釣”的一個虛應實避式的答覆。

  就如同國民黨“立委”林鬱方所言,國際政治講實力。親民黨“立委”李桐豪對此看得更透徹,他説,釣魚島的事情與“東海和平倡議”是一體。如果沒有具體的行動,就無法彰顯“主權”,和平倡議也就毫無意義。

  邱毅建言馬英九“應有完善策略”,短期要幫助民間保釣船逼近、登島,中期可兩岸合作共同開發石油、保護漁權、維護主權,長期兩岸應聯手拿回主權。 

  臺灣勞動黨主席吳榮元進一步建議,臺灣須從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利益出發,“建構兩岸共同守護中國領土主權完整的主張和做法”。中國統一聯盟主席紀欣認為,兩岸聯手保衛海疆爭回主權,應該是唯一的辦法。因為兩岸既然都承認一個中國,應該就沒有誰代表中國的問題,兩岸齊心,美國又能拿臺灣怎樣?

  吳榮元同時提醒説,臺灣面對東海、南海問題,應有歷史反思和兩岸觀點,要警惕、避免再讓臺灣淪為冷戰時代充當美國“不沉航母”的工具,“自陷危局、損及兩岸關係”。(任成琦)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