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關注臺農福祉 大陸再展善意

2012年07月02日 09:2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在第四屆海峽論壇上,大陸有關部門宣佈開放臺灣米進口的好消息。香港《大公報》1日刊載評論文章指出,臺灣生産的優質米可登陸銷售,既可提高稻農的種植意欲,臺當局又無需再發休耕補助,大陸居民又可嘗到臺灣的優質大米,正是一舉三得。這些年大陸在沒有要求臺灣進一步開放大陸農産品入島的情況下,不斷出臺惠及島內農業的政策和配套措施,足顯大陸方面的誠意與善意。

  全文摘編如下: 

  在六月中旬舉行的第四屆海峽論壇上,大陸有關部門宣佈開放臺灣米進口的好消息。島內稻農振奮不已,但又擔心兩岸間的配套措施不足。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日前表示,大陸方面將盡可能減少中間環節,降低流通成本,切實使臺灣農民朋友得到實惠。

  這些年大陸都很重視島內農民的福祉,頻頻出臺優惠措施,幫助臺灣從事農業的鄉親開拓商機。2006年大陸決定,將允許登陸的臺灣水果品種從原來的12種擴大到18種,並對其中10余種實行零關稅,後來可登陸的臺灣水果增至23種。2010年6月兩岸簽署了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臺灣的18項漁農産品,包括活魚(主要是石斑)、冷藏冷凍魚、金針菇、香蕉、柳橙、檸檬、哈密瓜、火龍果及茶葉等,被列入早收清單。此前這些漁農産品進口大陸的平均稅率為13.3%,但以後則可享受零關稅,由於登陸成本大大降低,去年出口大陸的銷量翻了幾番。最近大陸又進一步開放臺灣稻米進口,因為島內種植大米的人口占了農業種植人口的一半,預料此次受惠的行業範圍和人員數量更甚從前。

  臺灣農業産值雖然只佔島內民眾生産總值約4%,但從事務農及相關行業的人口卻超過300萬,可見受農業相關政策和制度影響的人士範圍廣泛。2001年12月臺灣加入世貿組織,農産品的進口關稅大幅度降低,島外農産品大舉進軍臺灣市場,使臺灣農産品的價格進一步下跌,尤其是米價的跌幅接近25%。島內稻米本來就因生産過剩而價格較低,農民種稻的意願已不高,加入世貿後,種植稻米的利潤進一步下滑,不少稻農叫苦連天。當時更發生了一件震驚全島的“白米炸彈客”事件。來自彰化的農家子弟楊儒門于2003年到2004年間,在臺北放置了17次爆裂物,並附上寫有“反對進口稻米”、“政府要照顧人民”的字條,要求當局重視臺灣開放稻米進口後的農民生計問題。他後來被捕,但于2007年獲得特赦。

  據統計,臺灣農田有22萬公頃處於休耕狀態,相關部門對休耕的補助高達新台幣100億元,但若不休耕,稻米又生産過剩,島內稻米的安全存量是30萬公噸,目前已高達65萬公噸,又因成本太高,外銷利潤微薄,只能用援助方式出口,如今臺灣生産的優質米可登陸銷售,既可提高稻農的種植意欲,臺當局又無需再發休耕補助,大陸居民又可嘗到臺灣的優質大米,正是一舉三得。本月中旬桃園縣農民帶著優質米到成都展銷,2公斤裝的臺灣好米可以賣到人民幣80元,折算約台幣300至400元,比臺灣本地的200元高出近一倍,更重要的是“銷售一空”。看來,臺灣米在大陸頗具銷售潛力。

  這些年大陸在沒有要求臺灣進一步開放大陸農産品入島的情況下,不斷出臺惠及島內農業的政策和配套措施,足顯大陸方面的誠意與善意。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