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港媒:兩岸關係前行 民間交流給力

2012年06月25日 08:28: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第四屆海峽論壇已于22日落幕。香港《大公報》23日刊載評論文章指出,兩岸同胞形成的共識越多,就越能夠為破解兩岸關係面臨的各種難題創造有利條件。廣泛開展兩岸各界交流,特別是加強基層民眾直接交流,有利於為兩岸關係發展營造更良好的氛圍、打下更堅實的民意基礎。海峽論壇是兩岸迄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範圍最廣的民間交流盛會,充分表明兩岸同胞已是兩岸交流和往來的主體,正成為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的核心動力。

  全文摘編如下:

  熱鬧歡騰的第四屆海峽論壇已于22日落幕。在過去的一週裏,它吸引了逾萬名臺灣鄉親跨海赴會,與大陸同胞奏響一曲兩岸和平樂章。論壇雖然由兩岸民間機構主辦,但連續四年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國臺辦主任王毅等重要官員不僅出席論壇開幕式和參加活動,還宣佈多項惠及兩岸同胞的政策,今年並就如何進一步擴大和深化兩岸民間交流提出建議,包括增設兩岸交流基地、鼓勵赴臺訪問團深入島內基層、支援兩岸民間建立機制化和常態化的交流等,顯示了大陸方面對兩岸基層交流的關注與重視。 

  可能有人會認為,只要兩岸的政治家把握好方向盤,兩岸關係就可克難前行,又何需勞師動眾另外建立一個兩岸民眾交流平臺呢?這種觀點顯然是忽視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複雜性和主體性。誠然,兩岸兩會協商、兩岸政黨交流,為推動兩岸關係前進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未來兩岸關係的發展也需要兩岸掌舵。但兩岸交流,歸根到底是人與人的交流,最珍貴的是兩岸同胞心與心的溝通。兩岸同胞形成的共識越多,就越能夠為破解兩岸關係面臨的各種難題創造有利條件。廣泛開展兩岸各界交流,特別是加強基層民眾直接交流,有利於為兩岸關係發展營造更良好的氛圍、打下更堅實的民意基礎。當年打破兩岸30年“不相往來”藩籬的正是如潮水般不可阻擋的民意。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臺灣民眾的懷鄉思親之情愈益強烈,不少人經由美國、日本、香港等地赴大陸省親、祭祖,一場轟轟烈烈的返鄉探親運動在臺島展開,最終島內開放民眾登陸探親,正是“民之所欲,天必從之”。 

  海峽論壇是兩岸迄今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範圍最廣的民間交流盛會,充分表明兩岸同胞已是兩岸交流和往來的主體,正成為推動兩岸關係不斷向前發展的核心動力。王毅曾表示,兩岸在實現全面三通──通商、通航、通郵後,還要兩岸同胞心靈相通、感情相通、命運相通。正是在交流和溝通的進程中,兩岸同胞越來越透徹地理解到兩岸合則兩利、分則兩害的道理,越來越清楚地看到了“臺獨”分裂活動造成的危害,越來越直接地感受到了兩岸關係改善和發展帶來的好處。所以,今年“大選”島內主流民意最終選擇了帶來兩岸和平紅利的馬英九。 

  然而,由於歷史和現實的各種原因,一部分臺灣民眾對大陸還缺乏了解,由此也突顯了兩岸民間交流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親臨其境勝過讀萬言書,海峽論壇為臺灣民眾感受大陸日新月異的變化提供了很好的機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