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馬英九的連任就職演説會是巨構佳作嗎

2012年05月17日 08:32: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聯合報》17日發表社論説,馬英九的連任就職演説,備受各界關注;此時重讀4年前馬英九的首任就職演説,不但能檢驗其得失成績,亦可鑒往知來。

  社論摘錄如下:
 
  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宣誓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發表就職演言,標題為:人民奮起,臺灣新生。本文最末將評論這個標題,茲先從幾個角度來略論演講的本體。
 
  一、大體上言,馬英九在演講中所作的政治承諾,只要是不假外求、反求諸己的部分,他皆大致上做到了。例如,具體承諾不會再有非法監聽、選擇性辦案以及干預媒體或選務機關;在2012大選期間,競爭對手蔡英文質問馬英九,有否作政治監聽、有否指揮特偵組辦案、有否收受非法或不當政治獻金,馬皆答覆“絕對沒有,當然沒有”,而從宋楚瑜的參選程式亦證實“中選會”的獨立超然。就目前所知,馬英九應是臺灣政治史上第一位不作政治監聽,不介入司法個案,不收取非法或不當政治獻金,及不操縱選務機關的領導人。
 
  二、宣示將“樹立廉能政治新典範”,如今檢驗這一宣示,其清廉尚可,但主政效能不彰。馬政當局過去4年,未見政務官涉及貪腐案件,清廉形象較李登輝當局及陳水扁當局明顯改善,此誠難能可貴之成就;但馬當局的主政績效卻顯然不能滿足民意,“無能”成了馬當局頭上撕不掉的標簽。有些政策,如六三三,未能實現或許是受限於世局因素;但如近日油電雙漲、美牛、證所稅等議題演成的亂局,主要是執團隊內部的脫序失控,統禦領導失能所致。 

  三、在4年前的就職演説中,強調改善臺灣對外關係,包括改善臺美關係及兩岸關係,則過去4年,堪稱是20餘年來臺美關係最佳時段,亦是60餘年來兩岸關係最佳時段。這類重大成就,非“無能”二字所可一筆抹煞。再者,演説以“迎接全球化”為“最迫切之任務”,併發出“開放則興盛,閉鎖則衰敗”的警語,這是在李扁鎖臺後的大翻轉,已成為臺灣不可退卻而必須勇往直前的出路。

  倘若4年前馬英九是以“臺灣新生,人民奮起”與人民共勉;則從“司法獨立”、“守護憲法”、清廉官風及兩岸互動等方面言,可謂皆是“臺灣新生之象”;但4年後,連馬自己亦稱臺灣社會尚待“脫胎換骨”,可見距“新生”尚遠。至於“人民奮起”,則4年前以58%選票被視為“中興共主”的馬英九,如今卻似乎已經失去了帶動人民熱情與憧憬的魅力與能量;臺灣這口爐灶如果冷掉,如何再教“人民奮起”,這是一個令人憂慮的難題。
 
  重閱4年前這篇就職演説,宏觀架構大體正確,如迎對全球化、守護“憲法”、改善兩岸關係、整飭官箴及司法獨立等,禁得起4年的考驗;但通篇平鋪直述,少有可以留下印象的佳句,亦無令人擊掌的文采。那是一篇敘理與抒情皆相當“淡定”的就職演説,正像馬英九給人的刻板印象,在理智論述上不易使人留下記憶,在情感互動上又煽不起熱情。其實,馬英九的“道理”並無多大問題,帶動不起熱情才是一個領袖的困境。
 
  不過,檢驗馬英九的首任就職演説,仍可看出他有贏得連任的理由,“政治清廉/經濟開放/族群和諧/兩岸和平”,這是他當時標舉的四大憧憬,畢竟他為臺灣所作的大佈局是正確的;否則的話,如果是蔡英文當選,此時的臺灣,大概正在忙著建構“臺灣共識”,籌組“兩岸對話工作小組”,而“大聯合政府”亦不知順産與否。 

  臺灣新生尚未成功,人民奮起仍須努力;3天后,馬英九的連任就職演説,會如孔傑榮教授所期望,是一篇理智與熱情並榮並茂的巨構佳作嗎?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