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人才戰略之失 從臺灣奇跡到臺灣故事

2012年04月10日 15:46: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人才培育”或“人才流失”是個很大、很複雜的問題,但最近新加坡副總理尚達曼三言兩語,就説得很清楚。他舉的例子是臺灣,警惕新加坡如果也阻止外地人才進入,將重演“臺灣故事”(Taiwan Story),喪失在全球的競爭優勢。 

  臺灣《新生報》9日發表社論説,尚達曼的借例有所本,根據的是新加坡大學東亞研究所對臺灣人才移動的一項調查。該調查發現,臺灣人平均薪資下降,原因在於臺灣對於外部人才採閉關政策,最優秀且最聰明的人才正移往中國大陸、美國和其他國家和地區,而且,臺灣人過去十多年的平均名目所得增長有限,如果再加入通膨因素,實質所得更大幅減少。 

  社論認為,這位新加坡副總理的思考邏輯十分簡單:要讓本土和外來的人才匯聚在一起,建構起競爭優勢,那民眾所得才能持續成長,所有民眾才能一體受惠。然而,“臺灣故事”恰反其道而行。 

  歡迎外部人才,是否會搶了本地人的就業機會?尚達曼清楚回答:“即使國內沒有外國人,我們仍要在其他地方與外國人競爭。問題在於如何強化新加坡的團隊,來讓新加坡人受益。” 

  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代,人才交流就極其平常。孔子週游列國即是一例,只要有那一國國君肯用他,他就會留下來。秦國最終一統天下的幾代關鍵人才,如百里奚、商鞅、李斯等,都是“外國人”。 

  社論説,新加坡是個城市國家,香港是個蕞爾小島,他們能有全球的競爭能力,一方面得力於語言,再者有開放的人才政策。人才肯進來,會集合在一起,最重要的因素應是“薪資價碼”,當局該做的,就是要創造符合人才所需的高價碼條件。新加坡和香港政府都懂得個中道理,所以,他們能使大部分人受益。 

  臺灣和新加坡、香港,或許有些不一樣。中美斷交時,不少留外人才基於熱情而回來奉獻。又,由於蔣經國推動十大建設,表明“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推動臺灣經濟起飛,讓臺灣看得到未來前景,人才和外商都肯來。這個地方有希望,能前瞻,向前走,很自然地就能有人才增輝、百業昌隆的盛況。 

  社論説,以上這些道理很簡單淺顯,臺當局執政團隊不可能不懂。但是,之所以從“臺灣奇跡”演變至今變為“臺灣故事”,並且顯得欲振乏力,心有餘而力不足,難道有其他原因理不清?還不是因為少了希望與願景,少了那種前瞻、向前走的動能。在“沒有希望”的社會裏,大學畢業生只能低薪就業,非典型勞工充斥,企業加薪意願低,人才流失就成為“極其平常”之事。 

  社論還説,四年前,馬英九要劉兆玄“組閣”時,曾將“打造厚實的中産階級”列為最重要施政目標,一路走來至今,各種“漲”聲響起,唯有“水”和“薪水”不漲,卻見臺當局左支右絀,一堆應對説辭,所有官員正陷茫然與倣徨當中。 

  社論最後指出,如果真的“今天不漲,明天就後悔”,那同時也請告訴我們“今天不做,明天就後悔”的藍圖和願景。引導民心士氣,毋須挑時間。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