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從蕭萬長到吳敦義 博鰲行見證兩岸變化

2012年04月05日 08:13: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5日發表社論説,臺灣地區副領導人當選人吳敦義結束博鰲論壇3天議程返臺,3天會議中,最重要的當然是他與大陸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的會談。不同於4年前蕭萬長同樣以臺灣副領導人當選人身份出席,轉道香港再包機前往,吳敦義此番以直航班機赴會,更見證了兩岸關係這4年來的變化,從停滯冰凝到如今已然繁華似錦。  

  社論摘錄如下:

  不同於亞太經合會,博鰲亞洲論壇無疑是大陸希望在區域經濟領域扮演更主導的角色。經過這幾年發展,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的變化,中國大陸確實已是舉足輕重;而6年前蕭萬長在論壇中創立“兩岸經貿論壇”,搭起前瞻性的兩岸交流平臺,迄本屆參與年會的代表團規格、規模和團員層級也都創下紀錄,可以説博鰲論壇已經成為兩岸經濟事務交流的特殊平臺,其重要性不言可喻。

  4年前,蕭萬長以兩岸共同市場基金會董事長的身份成為博鰲論壇正式會員,並受邀出席。大陸方面由國家主席胡錦濤親自出席,並舉行了眾所矚目的“胡蕭會”。不要以為兩岸領導人的會面僅止于行禮如儀,當初“胡蕭會談”的諸多議題,從大陸人士來臺觀光、兩岸直航乃至經貿合作,數一數幾乎就是馬當局第一任的兩岸政策成果清單。  

  這一屆博鰲論壇“李吳會”,除確立持續深化兩岸和平發展、民生經濟優先的共識,吳敦義更進一步當面爭取,希望大陸重視臺灣民眾對擴大國際參與國際空間的“強烈願望”;吳敦義的訴求也得到李克強的正面回應,他表示臺灣參與國際空間“可透過平等協商找到解決辦法”,只要兩岸關係穩定和平向前發展,一定有智慧找到解答。  

  而兩岸最關切的經貿議題,“李吳會”也有更深刻的討論,李克強提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兩岸經濟同屬中華民族經濟”,在這樣的概念下,深化兩岸經濟合作有利於促進兩岸共同發展,造福兩岸同胞。吳敦義則以他所提“求同存異,兩岸和平,講信修睦,民生為先”的16字概念,強調“民生為先”正是兩岸關係發展的主要目的就在創造更多的民生福祉,呼應我們當前以經貿為主的兩岸政策。  
  
  綜合“李吳會”的談話,兩岸關係可以發揮更正面積極的角色,臺灣可以成為“中華民族經濟”的先鋒,而在臺灣與大陸簽署的ECFA逐步鞏固強化之後,臺灣開拓國際經濟合作關係的成果也可透過這個基礎與大陸共用,兩岸愈能開放思維,為兩岸人民創造的利益就更大更多。  

  吳敦義博鰲行的表現確實做到了“行穩”,期盼未來4年兩岸關係更能“致遠”。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