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推動陸生赴臺就學 利在韆鞦

2012年03月19日 17:14: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香港中評社3月18日發表評論説,隨著馬當局新“內閣“各就各位,一系列改革施政已漸次拉開。馬英九2月22日在國民黨中常會上針對陸生入臺政策問題表示,希望臺當局“教育部”即刻作檢討,並要求其根據需要對一些規定項目做出調整,以達到兩岸學生交流的目的。其實,陸生赴臺問題早已有之,早在競選期間,馬英九就曾提出要對此進行檢討,如今終於要付之行動,不禁令人頗為期待。如果馬當局能夠真正排除干擾,努力推動,那麼陸生赴臺就學交流,不啻為功在兩岸,利在韆鞦的一件好事、實事。 

  首先,大陸學生到臺灣就讀求學,對於推進兩岸教育文化交流,增進彼此互信與共識十分有利。由於歷史和政治的原因,兩岸在1949年後便處於分治狀態,兩岸長期的不統一狀態,以及政治社會體制的巨大差異,不可避免地導致兩岸人民之間隔閡不斷加深,互不了解,互不信任。更嚴重的是,李登輝和陳水扁執政時期的“去中國化”教育政策遺毒甚廣,其根本目的就是想讓臺灣年輕人忘記中國歷史,忘記自己是中國人,忘記作為中國人的使命,這就造成一些人的認同混亂,甚至同情和支援“臺獨”, 直到今日這個問題依然存在。這是兩岸不能不面對的嚴峻挑戰。而這正是兩岸文化長期以來缺乏溝通與了解,兩岸民眾缺乏聯繫與互動造成的。可以説,思維方式、文化理念的隔閡遠比政治對立、意識形態的差異為害更廣,更為可怕。 

  隨著兩岸關係的不斷穩定發展,兩岸間人員往來與各領域交流如火如荼地展開,這其中作為兩岸間最有影響、最富文化理念及人文色彩、亦最能達到兩岸同胞心靈相通的方式便是文化教育交流。眾所週知,兩岸同宗同祖,同根同源,中華五千年曆史文化更是源遠流長。而同為炎黃子孫的兩岸同胞更是有著共同的歷史、共同的文化傳承。而歷史、文化的相通相傳,更需要兩岸青年學子通過互動交流來達到真正的薪火相傳。 

  近幾年來,兩岸青年學子間的教育文化交流已有了長足發展,每年各類學術研討會、文體娛交流活動數不勝數,越來越多的臺灣青年學生到大陸來參觀訪問,對大陸有了更深更廣的了解與認識。而另一方面,大陸學生到臺灣的機會卻很難得,赴臺人數也相對少得多,大陸學生對臺灣的印象還僅限于書本上的阿里山、日月潭,對臺灣缺乏整體印象,缺乏深入了解。而兩岸學子間的交流活動有相當一部分是短則數天,長則月余,在交流的內容上有的甚至是蜻蜓點水、走馬觀花,這種短期的、粗淺的交流,其實效性僅能差強人意。 

  西方知名戰地攝影師卡帕曾説,“拍得不夠好,是因為離得不夠近”。同樣地,兩岸民眾存有隔閡與誤解,兩岸青年交流的不深不透,也是因為“離得不夠近”。如果兩岸學子能夠實現同窗數載,朝夕相處,互通有無,如切如磋,真正實現長期、深入、面對面的交流,那麼相信兩岸學子間的互動與溝通效果一定會大大超過以往,彼此會有更加深入、細緻的認識,也更能夠達成更多的共識,碰撞出更多的火花,産生更大的共鳴,結下更深的友誼。而這正是目前兩岸文化教育交流由淺入深、由表及裏、由外轉內、登堂入室的必要途徑,其重要性、有效性不言而喻。 

  第二,推動陸生赴臺求學有利於提高兩岸青年核心競爭力,保證兩岸持續和平穩定發展。兩岸的未來歸根到底屬於青年一代,毛澤東曾講到,青年如同八九點鐘的太陽,活力四射、熱情奔放,充滿激情,沒有包袱且充滿創造力。陸生赴臺就學,一方面陸生帶來大陸的教育理念、文化底蘊,生活習慣;另一方面,臺生在與陸生的交流切磋中達到文化相通、理念共融,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對華夏文明的認同感、對兩岸同是中國人的認同感,無疑會有相當大的提升。兩岸青年學子的雙向交流,更是為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注入鮮活的生命力。 

  更為重要的是,開放大陸學生赴臺求學,可以讓陸生學習到臺灣先進的教育理念,開拓學術視野,同時讓臺灣學生有機會多了解對岸的青年才俊,多認識大陸快速發展的現實,多了解當前兩岸關係形勢和世界發展潮流。通過陸生、臺生的交流競爭,兩岸青年在共同求學的過程中,優勢互補,取長補短,增進感情,互勵共勉,兩岸青年的核心競爭力都能夠加強,兩岸未來的競爭力也都能夠有效地提升。同時,兩岸青年能夠在共同學習、進步中增強歷史認同、民族認同、國家認同。因此,兩岸青年不但在腦力、智力上作好準備,更是在思想、理念上亦達成共識,為未來兩岸實現互利雙贏,共同參與全球競爭,共同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打下堅實基礎。 

  第三,鬆綁、推動陸生赴臺就學,馬當局已迫在眉睫,應有實質作為。2008年馬英九上臺執政臺灣,為開放陸生赴臺就學打開了一扇門,但是2010年馬當局修訂“陸生三法”時,民進黨曾經百般阻撓,甚至不惜上演全武行,杯葛馬當局推進陸生赴臺求學。“開放陸生政策”因為限制多、宣導不足,導致第一年招生人數不如預期,現在陸生入臺,正式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還不到1千人,陸生赴臺雷聲大雨點小,並沒有達到真正的交流目的。 

  相比較而言,大陸早在2006年就已經宣佈承認臺灣教育主管部門核準的臺灣高校學歷。2月29日大陸國臺辦發言人范麗青表示,希望臺灣方面更多地承認大陸的高校學歷,同時希望臺灣方面為大陸學生赴臺學習提供正常的環境和必要的條件。 

  我們説,一個有遠見的民族,應該把關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個有遠見的政黨,應該把青年看作是推動社會前進的最活躍力量。國民黨雖是百年老店,但老店仍可以新開,注入新活力,展現新氣象,馬當局也應該有這樣的政治智慧和眼光。 

  為此,馬當局應抓住機遇,迎難而上:一是要本著求同存異的原則,徹底拋棄“臺灣意識”、“本土意識”、等狹隘的政治考量,放開手腳,踐行推動;二是要拿出足夠的勇氣,排除其他政治勢力的杯葛干擾,堅定信念,一以貫之;三是要真正從兩岸青年長遠發展考量,為陸生赴臺提供盡可能的方便條件和良好就學環境(包括鼓勵、支援臺灣家庭接待陸生homestay);四是要為兩岸教育資源共用提供必要平臺,為推動陸生與臺生和諧相處創造有利環境,切實加強兩岸學術共融和交流。 

  梁啟超先生在一百多年前曾充滿豪情地指出:“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推動兩岸關係未來發展歸根到底要靠兩岸青年一代,實現兩岸和平發展的美好願景,更需要兩岸青年的大智慧與大作為來書寫,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更需要兩岸青年共同攜手的大氣魄、大手筆來完成。我們期待馬當局能順應時代,呼應民心,真正將推動陸生赴臺就學落到實處,我們更期待在兩岸青年共同努力下,兩岸和平穩定發展擁有繁花似錦,百舸爭流的美好明天!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