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應當珍惜彼此的善意

2011年09月05日 15:25: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臺媒《聯合報》5日發表社論文章説,民進黨認為,兩岸關係建立在依賴大陸的“善意”之上,這種關係太脆弱,太無保障。然而,可以反過來問:難道兩岸關係應當建立在彼此的“惡意”之上?若不依賴彼此的“善意”,另將何所憑藉?  

  社論説,其實,兩岸關係不論走到什麼階段,即使有朝一日簽署了“和平協議”,彼此的“善意”仍是維持良性關係最根本的憑靠。因此,不要否定善意,必須建立善意,應當鞏固善意。  

  兩岸應當努力的目標是:將彼此的善意,從表面變成本質,從權謀變成信仰,從暫時變成長久;以時間換取空間,從“合理的過程”,通向“改善之目的”,其間貫徹始終者皆賴“善意”。  

  社論説,今日兩岸機遇得來不易。若不是國民黨在2000年及2004年兩次選舉失敗,若不是陳水扁當局執政八年與大陸朝野喪盡“善意”,即不可能有2005年的胡錦濤與連戰會面,更不可能建立“和平發展”的兩岸競合基調。至2008後,兩岸遂得以共同具體落實了“和平發展”的運作架構,使“善意”不再是空言;而ECFA等15項協議,即成為“明文化的善意”及“法制化的善意”。  

  “善意”不是虛無空洞之物,而是兩岸關係的根本憑藉。就臺灣而言,畢竟經歷過李登輝陳水扁二任操作“臺獨”,可見並非每一主政者皆能維持善意;李登輝陳水扁非但屢屢成為“麻煩製造者”,且二人根本對“中華民國”亦無“善意”,而欲“正名制憲”。兩岸今日的善意,並非理所當然,而是在獲得教訓及失敗後,以重大代價所建立,雙方皆應知所珍惜維護。  

  然而,今日兩岸的善意,亦與各自的戰略利益合轍,因此也有得以長久維繫的客觀條件。那麼,為何不維持這樣的善意?  

  “外交”休兵,因兩岸善意;ECFA,因兩岸善意;“司法”互助,因兩岸善意;陸客個人遊,因兩岸善意……。不能因兩岸善意未必靠得住,即否定及抵拒這些成就;反而要用這些成就,來鼓勵及鞏固兩岸的善意。兩岸關係以前的失敗,正是敗于惡意大於善意,近3年則是和平與民主的善意得以伸張,眼界提升了境界,思路開創了出路。  

  社論最後説,明年1月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將是兩岸善意能否維繫的嚴峻考驗;即使善意不能完全憑靠,但更不能任性推翻。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