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借個人遊展現特色臺灣

2011年06月29日 09:30:00  來源:台灣網
字號:    

  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昨天啟動。臺灣《經濟日報》今日刊載社論表示,個人遊啟動了,打開了很多的機會之窗,臺灣各行各業要發揮自己的創造力,打造特色臺灣,吸引大陸游客。

  內容摘編如下: 

  大陸游客赴臺個人遊昨天啟動,來自北京、上海、廈門三大試點的首發團抵臺後,290位旅客各自展開不同的旅程,有人直奔臺北做健檢,有人回臺南探訪故居,有人去高雄看賽鴿,還有人被接到臺中買房,更有人準備體驗臺灣特有的夜店、夜市、夜生活。形形色色、無拘無束的行程,看起來再普通不過,但對於兩岸民眾來説,這是一個全面交流的開始;在經濟上,它更代表大量觀光客的到來,為臺灣觀光業創造了由量變走向質變的客觀條件。 

  自2008年7月臺當局開放陸客赴臺觀光,赴臺旅客人數急速增加,次年即突破400萬人次,去年衝至550萬人次,今年將挑戰650萬人次。儘管陸客源源不斷,但團進團出的限制,讓政策效益未雨露均沾,因而觀光業一直推動兩岸官方參考香港自由行的經驗,開放陸客赴臺個人遊,如今終得實現。 

  依香港經驗,大陸官方在2003年7月開放陸民赴港自由行,以2004年完整年度數據比較,當年赴港旅遊總數為2,180萬人次,其中約57%、1,250萬人次是陸客,這些陸客中又有34%、425萬人次是自由行;去年時,赴港旅遊人數成長到3,600萬人次,陸客比重增至63%、2,270萬人次,自由行比重則急升到62.5%、1,420萬人次。六年來,赴港旅遊總數增加65%,其中陸客成長81%,自由行更激增2.3倍;這説明瞭兩個現象,一是陸客自由行的巨大成長潛力,一是自由行對香港旅遊業的重要性,一旦抽離自由行陸客,香港旅遊業成長動能盡失。 

  從全球觀點看,香港經濟發展程度與臺灣相當,是臺灣近鄰,又都具備中文環境,其推展經驗自有可取之處;但是,放到兩岸三地來看,兩者自由行就有很大差異,不能完全移植。其差異至少有三:一是試點範圍,陸方對臺開放的試點目前只有三個,香港卻已達49個,臺灣還有每日人數上限,因而自由行陸客的成長動能須視兩岸未來協商順暢度而定;二是地理位置,香港緊鄰廣東,深圳民眾還享有一年多簽,往來比臺灣本島方便,甚多自由行是當日往返,純為購物,與臺灣的中長天期、旅遊內涵自有不同;第三是經濟發展形式,香港是個自由港,是精品購物天堂,臺灣則是生産重鎮,也難發展如香港一樣的自由行模式。 

  在這些差異下,臺灣要將陸客自由行的政策效益做到最大,不只要想如何做到“陸無我有”及“陸有我好”,還要思考什麼是“港無我有”及“港有我好”的臺灣特色,並且能專屬於臺灣。

  類如觀光旅遊結合的專業服務或生産活動,可能存在各個行業,例如展現臺灣多元特色的除了書店,還有各種展覽、表演及節慶,像新北市就要以貢寮海洋音樂祭等每月主題方式吸引大陸游客;再如銀行業,除了提供刷卡、匯兌服務,也可思考提供適用於兩岸的理財諮詢等金融服務;還有臺灣特有的精緻農業、為不同年齡層打造的短天期學習課程、營隊活動等,都具開發潛力。 

  個人遊啟動了,打開了很多的機會之窗,但我們能不能掌握住,就要看各行各業的創造力;除了吃喝玩樂,臺灣可以給得更多、更好。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高斯斯]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