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首投族真正要的是什麼

2011年05月26日 17:01:00  來源:Z--台灣網 
字號:    

  臺灣地區領導人參選人馬英九、蔡英文不約而同,把爭取首投族列為競選重要策略。首投族顧名思義是首次成為具有選舉權的公民,這群廿到廿四歲的族群估計有一百廿、卅萬人,足可影響臺灣選局;更重要的,這群首次進入選舉市場的年輕人,沒有強烈的政黨好惡和意識形態,也沒有歷史恩怨的包袱,換言之,他們是真正的中間選民。但是,國民黨和民進黨真的知道年輕人要什麼嗎? 

  《中國時報》25日發表社論指出,兩黨重視首投族,並不是今年特有的現象;事實上,早在陳水扁競選臺北市長的時候,他的“有夢最美,希望相隨”,就是號召新世代的典型文宣。中壯代或老年人不論偏藍偏綠,多有其既定的主見。國民黨長期執政,養成很大一群不希望在政治上有太多改變的人,他們對換黨執政這件事,有著不確定感,甚至不安全感。讓有熱情卻對政治相對冷漠的年輕人,投入選舉市場,確實可以是改變政治現狀的動力之一。 

  從陳水扁開始,民進黨大量進用年輕人,不論黨職或選舉,給年輕人更多竄出頭面的機會。民進黨的文化讓他們更習于挑戰大老,而不必心懷歉疚。簡單講,年輕人有夢想,卻並不好高騖遠,他們知道現實生活的壓力,不希望這層壓力壓垮他們追求夢想的心。

  對多數年輕人而言,他們不要臺灣丟臉,卻沒有“獨”派的意識形態,甚至無法容忍朝野政治領袖三天兩頭拿“國家主權”做為批判彼此的議題。當民進黨批評馬英九當局“傾中賣臺”的時候,他們的反應可能只有兩個字:無聊。但即使有這樣的反應,都不表示他們的投票傾向更有利於國民黨;就像他們希望臺灣不要丟臉的時候,不表示他們就一定投票給民進黨。 

  年輕人的投票行為更傾向於選人不選黨,領袖的親和力和執行力,才是他們看重的。不過,現任者雖有各種包袱、各種被檢驗的空間,但是,當挑戰者敘述一個美好未來的可能時,還是得面對最重要問題:那個理應更好的未來,是不是你的政見可達到的?沒有政黨立場、沒有意識形態的年輕人,要求的是一個開放空間,給他們公平競爭的機會;他們要求的是一個更優質的環境,不要擔心等他結婚生子後,臺灣可能成為不適合居住的地方;這些都不是執著于主權爭議、甚至相對封閉的兩岸政策能提供答案的。 

  馬英九用“世代正義”包裝他的首投族策略,談他永續發展的三個責任:“主權”、人權、環境權,為這一代努力,也要為下一代的幸福著想。馬英九簡筆畫出他的“國家”藍圖。但是,這個世界沒有烏托邦,貧富差距只能縮短,無法消弭;安全的社會網可以建立,鰥寡孤獨有所養,卻總會有漏網之魚;失業率只能降低卻不可能降為零;可以有公平的教育機會,卻無法改變資本主義社會必然有的競爭本質;儘量讓住者有其屋,卻不可能人人住豪宅;對環境友善卻也得另謀産業轉型的契機,否則永續也將成空談……

  夢想,沒有停止追求的一天,年輕人不滿足現狀的特質,讓他們有更大的成長空間,這就是臺灣進步的動力。朝野政治領袖必須畫出願景,接受年輕人的不滿與批評;更重要的是,讓自己重回那個曾經不斷追求理想、熱情的本心。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