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島寶”選擇落戶劉公島用心良苦

2011年04月25日 15:47: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香港中通社20日刊文説,臺灣贈送大陸“島寶”(一對梅花鹿和一對長鬃山羊)選擇落戶劉公島,可謂“用心良苦”。一百年前的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使劉公島機緣巧合與近代的臺灣息息相關,此次臺灣“島寶”安家劉公島,再次讓劉公島見證兩岸和平的願景。

  文章摘編如下:

  4月中旬,臺灣贈送大陸的一對梅花鹿和一對長鬃山羊飛抵山東威海的劉公島國家森林公園,至此海峽兩岸借珍禽異獸增進友誼的故事完成了禮尚往來的對白。不少人或疑問,臺灣“島寶”何以落戶黃海之濱一個面積3.15平方公里的小島?究竟其有何特別之處?

  在幾個動物園的競爭中,劉公島自然環境風景如畫,遊人很多,森林公園有一大片土地可供長鬃山羊和梅花鹿自由地跑動;島上從未有豬、牛、羊、雞、鴨等動物的飼養場,亦從未發生動物疫病,四面環海的特殊地理環境,是阻斷動物疫病傳播的天然屏障。

  大陸幅員遼闊,1.8萬公里的海岸線上尋找適合“島寶”的宜居之所有太多選擇,即使在內陸一些地方為其安家也並非難事。

  筆者認為,之所以有此安排,可謂“用心良苦”。一切要從百多年前一場戰爭談起。

  1888年,中國近現代第一支海軍北洋水師在劉公島誕生,一度被稱為亞洲最龐大艦隊。然而1894到1895年發生的甲午海戰中,北洋水師節節敗退。1895年2月7日,日軍對劉公島發起總攻,北洋海軍將士浴血奮戰,終艦隊總司令丁汝昌提督自殺,這裡見證了北洋水師的覆滅,也標誌著中國在甲午海戰徹底的失敗。戰敗意味著割地、賠款,4月17日,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同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臺灣被迫割讓給了日本。

  從此臺灣受到日本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1945年臺灣光復,但由於國共內戰原因,海峽兩岸再持續了60多年的敵對狀態;同時期,劉公島因其軍事價值先後被日軍和英軍佔領或租借,也是在1945年回到中國軍隊手中。歷史的機緣巧合使劉公島與近代的臺灣息息相關。

  2005年連戰率團訪問大陸,國共兩黨領導人再度握手;2008年臺灣政壇二次政黨輪替,國民黨重新在臺執政,兩岸人民步入和平發展軌道,在3年多來的大交流中不斷增進友誼,特別是大陸贈臺大熊貓“團團”“圓圓”于2008年落戶臺北市立動物園;此次臺灣“島寶”安家劉公島,再次讓劉公島見證兩岸和平的願景。

  如今的劉公島已不再是往日的軍事基地,取而代之的是風景宜人的森林公園,雖然甲午戰爭博物館內還有20多噸海底打撈的清軍水師巨型艦炮,但已成為中國大陸民族教育的場所。去年底,森林公園還特地“迎娶”大熊貓落戶,似乎是在為兩岸保育動物營造共同家園。由兵戎相見走向和平共融,劉公島的歷史和現在也預示著兩岸的未來。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張潔]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