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檢討與反省 別流於政治口水

2011年03月20日 10:13:00  來源:
字號:    

  日本發生九級地震引發海嘯與輻射可能外泄的危機後,因歷史淵源、地緣接近及自然地理氣候類似等因素,引發臺灣對日本強震的高度關切,除了對日本發生如此重大的災害感到悲慟並施援之外,也有許多檢討與反省的聲浪。

  臺灣《中國時報》19日發表社論指出,針對日本經歷如此重大的災難,臺灣自省的主軸是“如果這樣的災難也發生在臺灣,臺灣會怎麼樣”?檢討的方向有兩個,第一是當局的應變能力,第二是所謂的“國民性”。

  社論摘錄如下:

  臺灣地震頻仍,四週環海,也有核能電廠,從日本的遭遇想到臺灣,是很自然也很必要的。然而,檢討的重點應在於“學習”和“改進”,為的是萬一如果有一天,臺灣真的出現了這樣大規模的複合式危機,我們應該怎麼做才對;檢討的目的不是為了打擊信心,不是為了自我貶抑,更不是為了拿來做為政治鬥爭的工具。

  基於監督政府的責任,在日本這次發生史無前例的災難後,民進黨從嚴要求馬當局無論是地震、海嘯的預警系統、防災指揮體系的建立,甚至於核電廠的安全,核災應變的指揮權到達哪個層級等等,這些面向都是必須檢討注意的;事實上,這也是人民對在野黨的期望與要求。不過,日本災變後,民進黨若干政治人物的反應卻十分引人爭議。“立委”王幸男爆料,指馬英九在日本發生震災後隔天,竟然到臺東泡溫泉,批評馬危機反應太慢,也對日本人麻木不仁,王幸男指稱:“日本人都泡在水裏了,你馬總統還在泡湯!”

  這番説法立刻引發島內政壇震蕩。第一,馬英九在日本地震後,真的反應遲鈍到連要召開“國安會議”都想不到,還有那麼輕鬆的心情跑去臺東泡湯嗎?這種説法似乎頗符合一部分民眾對馬英九和馬當局是“何不食肉糜”的印象甚至是成見,因此,當王幸男其實是以臆測取代確據的“泡湯説”一齣來時,當然有人相信,有人狠批,如民進黨“立院”黨團幹事長高志鵬罵馬英九是“腦殘”。

  及至臺當局“總統府”拿出馬英九行程,除確定馬在日本災變發生當天便進駐“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也説明馬赴臺東是為了出席觀光業座談會,當天住宿臺東的飯店使用的是飯店的浴室,意思是並沒有特地去泡湯。

  逢馬必反的民進黨或許視此“泡湯大發現”為重大突破,管他事實真假,捕風捉影、捏造事實也沒有關係,畢竟部分政治人物對政治對手的邏輯是“寧可錯殺一百,不可錯放一人”,先講先贏,就算不是事實,只要形成一種輿論話題乃至於印象就夠了;如果事後發現根本沒這回事,亂講的政治人物幾乎不需要付出任何代價,沒有法律責任、沒有政治責任、沒有社會責任,甚至連“羞愧、丟臉”的感覺都不必有,看看過往的例子,大嘴巴政客事實上常常是支援者心目中的英雄。這樣的政治與社會風氣,也助長了信口開河、講話不必負責任的政客與名嘴的氣焰,讓臺灣充滿了太多會影響社會心情與是非價值的流言、謠言與謊言。如果真有危機出現,如此氛圍怕只會讓社會更加混亂不安。

  泡湯説顯現的另一個問題是,在重要的議題上,常常有人拿不準自己合宜的行為舉止。日本遭逢世紀災難,舉世震驚與哀悼,臺灣也不例外,但是不是需要哀悼到“總統”寸步難移、連正常政務都放下的程度,當然大家都很清楚。如果日本發生地震,馬英九整天守著災情進展,不斷舉行“國安會議”,民進黨政治人物應該飆罵得更兇吧。臺灣社會的習慣是一遇事故就要求要有官員下臺,如果日本發生天災,臺灣竟然要“反應過慢”的馬當局官員下臺,這應該也會創下另一項臺灣奇跡吧。

  日本社會災變後的冷靜與秩序贏得世人尊敬,臺灣也從日本學習了很多,但兩個社會畢竟不同,日本政府救災的效率不足、對核變事故説得不清不楚等等,如果這些事發生在臺灣,大概早被罵翻了;相對於日本社會的謹小慎微,臺灣社會的大鳴大放、突出問題,其實也有助於資訊的透明,這何嘗也不是另一種優點?別人的優點我們好好學,但也不必妄自菲薄到把臺灣從當局到人民講得一無是處,更不要進退失據,不但徒增笑料,對危機處理也沒有實際的幫助。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