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能否贏得2012的關鍵不是人選

2011年02月15日 08:36:00  來源:
字號:    

  民進黨2012人選將在4月底出爐,新春假期過後,各天王動作不斷,有的積極爭取出線,有的則借著參與防止被邊緣化,最有實力的“兩強”黨主席蔡英文與蘇貞昌鮮少同臺,頻頻隔空擦出火花。香港中評社14日對此發表社評指出:但我們要不客氣的説,這些都不是真議題,民進黨能否贏得2012的關鍵是政策、態度,不是人選!

  社評摘錄如下:

  臺灣經過這幾年來密集選舉的洗禮,藍綠基本盤已相當穩定,中間選民數量有限。以2008大選為例,當時民進黨還身陷陳水扁家族貪瀆案陰影,政黨形象跌落谷底,謝長廷與蘇貞昌搭檔全臺仍拿到544萬多票,得票率41%。約4成的得票率是綠營目前在臺灣的基本盤,選得再差也不致破4成,候選人個人特質影響有限。

  這個現象主要是綠軍選民習慣於“認黨不認人”,去年底臺南五都選舉,高雄縣長楊秋興脫黨參選高雄市長,縱使他執政滿意度、聲望居高不下,仍以慘敗收場,即説明這個現象。前民進黨主席許信良也曾分析,臺灣的選舉投票率愈低,對民進黨愈有利,因為綠的支援者颳風下雨都會去投,藍軍支援者就不儘然,由此可見綠軍選民的結構和藍營是不同的。
 
  民進黨2012黨內初選將採全民調,“兩強”蔡英文、蘇貞昌誰能獲得提名還很難説。就之前的民調,蔡比蘇高,但蔡領18%優存利率爆發後也曾被蘇超越,吊詭的是,由於全民調的調查對象不限綠營支援者,在經驗上,藍軍選民被問到時會出現“汰強挺弱”的反操作現象,年齡較長的蘇貞昌反而會佔優勢。現在蔡、蘇兩人在兩岸關係上並無突出的態度,不外是為因應初選民調所做準備,兩人都小心翼翼避免犯錯,不必寄望于蔡英文操盤的“十年政綱”會有大幅超越1999年“臺灣前途決議文”之處。

  在此大架構下,最近民進黨內2012入場券的爭奪戰,其實只是綠軍的“茶壺風暴”,重點是要拿什麼政策出來,而不是誰出來。而且,光有政策還不夠,還要看態度。根據過去的經驗,民進黨支援者除了“認黨不認人”,更普遍有“含淚投票”的忠誠,大選期間拿出的兩岸政策不見得就能一以貫之,2000年陳水扁的“新中間路線”不就是上任後一下子就煙消雲散?

  近來,民進黨內兩岸關係的氛圍,呈現上冷下熱,地方比中央理性的現象。黨中央對兩岸關係的杯葛並未改變,與綠營媒體一唱一合,動輒抨擊馬英九傾中,質疑臺灣遭到大陸矮化,意識形態挂帥。而民進黨執政縣市,因地方民眾對“陸客經濟”、“和平紅利”寄望甚深,則慢慢産生質變。在綠首長之中,曾邀請達賴訪問、播疆獨紀錄片,原本態度最硬的高雄市長陳菊,甫上任就讓“觀光局長”陳盛山率團到北京推廣旅遊。兩岸共同舉行的“北京特色周”活動這幾天也帶著老北京小吃、藝文活動前進高雄,南臺灣民眾吃、玩之餘讚不絕口,這都是一年前所無法想像的,沒有高雄市政府支援很難做到。

  大陸海協會會長陳雲林訂23日率領大陸國企高層抵臺進行“陸資探路之旅”,將參訪雲林、嘉義、臺南、高雄等民進黨執政縣市,考察商機。國民黨籍高雄市議長許昆源有一句話最經典,“高雄市政府如果不接待,我們來接待!”陳菊當然有壓力,民選地方首長誰敢擋選民財路?隨著陸客入臺人數日多,自由行也將啟動,民進黨執政縣市對兩岸關係會趨於理性。

  在選舉政治底下,政權來自基層,唯有能滿足基層民眾需求的政黨才能可長可久。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若存有中央、地方分扮“黑白臉”的想法,不但是不切實際,也不會成功,想要走“政經分離”路線亦有其極大局限性。

  我們祝福民進黨的2012初選之爭平順舉行,産生最堅強候選人。但候選人的産生只是一個開始,認真面對民眾需求,以臺灣和平、穩定為念,放棄以意識形態杯葛兩岸關係更是民進黨當務之急。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