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見證兩岸戰爭與和平 期待金門“秘島”敞開大門

2011年02月03日 17:08:00  來源:
字號:    

  前不久,臺灣地區領導人馬英九到金門主持金門大橋開工典禮。金門縣長李沃士向馬英九提議,希望開放民眾到“秘島”大擔島、二擔島觀光。這是金門嘗到開放戰地旅遊甜頭之後的進一步動作。

  消息傳出,媒體廣泛報道。如果兩島真的開放觀光,不僅島內遊客能夠進入“禁區”,不久的將來,大陸游客也可能免去海上“遠眺”而一步登島了。

  曾經的“最前線”

  大擔島距離大陸最近,位於廈門港外航道上,是面積僅有0.79平方公里的花崗岩島。島嶼地形險要,狀似啞鈴,全島分南北兩山,中央以低平沙灘為界。島上有一面1986年修築的“三民主義 統一中國”心戰墻——綠色琉璃瓦做頂,紅色繁體書寫大字,和廈門椰風寨的“一國兩制 統一中國”遙相呼應,提示著人們儘管硝煙不再,但兩岸仍然分離的現狀。鬱鬱蔥蔥的林木掩映著碉堡和哨所。灘頭則豎著密密麻麻的鋼筋棍,據説是為了阻止大陸軍方的登陸艇。

  二擔島緊鄰大擔,面積更小,除了軍事設施,再沒有其他任何建築。島內媒體形容得貼切,在這些島上,“軍事設備是唯一的裝飾”。

  當年兩岸關係緊張,大擔、二擔是監視大陸的“最前線”。這層神秘讓二島在大陸的名聲不小。

  有篇文章異常生動地描繪了大陸游客對二島的神往:“請大家往遊輪的右手邊看,前方就是我國寶島臺灣。”解説員話音剛落,幾乎全船的人都移到了遊輪的右側,以至於解説員不得不提示大家:“我們的遊輪已經嚴重傾斜,請大家分區域站立,否則駕駛員不好操舵……”

  統計資料顯示,現在每年有300萬人次,從廈門坐船出海到大擔二擔海域觀光。趕上潮水大的時候,遊船能貼到距離島嶼只有二三十米的地方。人們憑欄而立,用各類相機、望遠鏡包括肉眼,緊緊盯住“最前線”。

  見證戰爭與和平

  如今,遊曳在平靜海面上的除了漁船就是遊船。人們只能依靠史料記載,了解曾經發生在這裡的血雨腥風。

  1950年7月,解放軍準備再次進攻金門。但是因為缺乏渡海作戰經驗,並且後續部隊無法及時增援,戰鬥在大擔島進入相持階段,雙方展開慘烈肉搏。與此同時,試圖在二擔登陸的部隊也遭到抵抗。經過一晝夜戰鬥,以登陸大擔二擔為跳板奪取金門的計劃宣告失敗。

  1958年8月23日金門炮聲又起。直到1979年元旦,金廈這對門戶,才停止了持續20多年的相互炮擊,大擔二擔的隆隆炮聲終於走入歷史。

  如今兩岸關係回暖多年,“最前線”的象徵意義遠遠大過實際功用。2004年12月,大陸福建籍居民憑個人有效證件,可以辦理赴金門地區旅遊業務;2006年9月,福建以外的大陸居民也可以赴金門旅遊。只是,大擔二擔依然是神秘禁區,大陸游客“可望不可即”。

  金門地處戰略邊陲,戰備考慮已經讓金門經濟大大滯後於臺灣本島。金門開放旅遊,大陸游客捧場,嘗到甜頭的金門人期待更大的開放。走過硝煙,見證了兩岸的戰爭與和平,“秘島”也真的應該“結束戰爭悲情角色,展開觀光喜樂的歷史新頁”了。(記者 王昭)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