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金溥聰辭職應引發國民黨怎樣的思考

2011年01月20日 08:27:00  來源:
字號:    

  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辭職,引發他領導風格的評説。欣賞者,認為國民黨內的“積垢”非大洗、大刷甚至大砍不可;反對者,認為金溥聰的改革想法與現狀脫節,他作為“火車頭”,只顧自己勇猛向前卻把車廂甩掉,以致國民黨這列火車越來越短。

  臺灣《中華日報》20日發表社論認為,以上這兩種説法有一定的道理,但都有失偏頗,未能客觀呈現金溥聰請辭本質。較公允的説法,應是國民黨面對外在的政治環境與內在的政治生態不斷蛻變,必須有效強化黨的體質。如金溥聰所言,他五都選舉階段性任務已經完成,請辭後先行充電,待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熱起來就會歸隊。在暫時沉潛時間,金溥聰其實也應為國民黨的體質做一番“靜思”。

  社論摘錄如下:

  國民黨的政黨體質原屬“剛性”,領導方式為自上而下,即所謂的“革命政黨”。兩蔣時期,沒有黨員敢挑戰黨魁權威,秘書長必須認真執行黨魁指示。到了李登輝時期,國民黨成為民主政黨,但黨主席“威儀”猶在,名義上的權力中心中常會,沒有足夠的力量和中樞對抗,“國王人馬”主宰了黨資源的運用和黨機器的運作。

  連戰繼李登輝為黨主席,之後歷經吳伯雄、馬英九,國民黨體質丕變,即“民主化”益加彰顯,“革命精神”相對漸失。主席已無“號令”權威,各種選舉接踵而來,與地方派系的“共生關係”因此産生,而派系結構不一,有些派系在李登輝掌權時便已坐大,如今要用民主方式切割委實困難重重,黨主席做不到,秘書長更難為。

  金溥聰一年一個月前被任命為國民黨秘書長,其時五都選舉正要啟動,他自許為“政治任命”,即為了打贏五都選戰。經過五都之役,他以“以天下為己任”的“革命精神”油然而生,面對即將到來的“立委”和“總統”選舉,更強化了他的改革意志,與王昱婷“交火”便是改革意志的展現。

  然而,國民黨顯然已走不回“剛性政黨”的原路線,在民主化進程中,“黨意”已不能掌控在少數菁英手中,正因如此,與金溥聰請辭同步進行的黨高層人事異動,就新人事“模組”以觀,國民黨的確決心將黨打造成更貼近民意、更具戰鬥力的選舉機器。

  若問,國民黨為何有和民意脫節的危機?這當然有民進黨惡意抹黑的因素。然而,國民黨不是曾在臺灣中南部某些縣市“完全執政”多年嗎?何以選票流失這麼快速?美國前眾議院議長金瑞契曾説:“所有選舉,都是地方選舉。”國民黨在地方紮根不夠牢固,甚或對地方性選舉著力不夠週全,都值得面對並做檢討。

  國民黨的不團結,也是常被討論的話題,如在選舉時有實力的戰將不肯參戰,有些嶄露頭角的新生代一心想往中央發展,形成地方選將空洞化。選舉時“徵召”參選本是榮譽,如今卻被視為“跳火坑”。黨中央內外交相煎,金溥聰心情如何可想而知。

  王昱婷説:“黨中央應該更了解地方。”這句話是對的。所謂“了解”不等同“知道”,唯有深度了解地方才能融入地方,進而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讓黨的末梢神經靈動起來。廖了以接任國民黨秘書長,他熟稔地方事務也了解地方派系,當可剛柔並濟強固黨選舉機器體質。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