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ECFA的經濟利益與時間賽跑

2010年06月29日 09:19:00  來源:
字號:    

  就在今天,兩岸在重慶正式簽署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社論認為:這無疑是兩岸推動經貿關係正常化以來最重要的一步,更是劃時代的關鍵歷史事件。由ECFA架構而起的經貿機制,讓兩岸的經濟互動有了具體的方向及可循的軌跡,並將開啟臺灣進入區域經濟整合的道路。然而,ECFA的一切預期效益不是簽署即現,這是一場臺灣與自己、與世界、更與時間的競賽,絲毫虛耗不得。

  社論指出,從預期效益而言,ECFA將快速顯現的,自是早收清單,將可享受彼岸先開放市場的好處;更宏觀的是,ECFA將啟動臺灣繼9年前加入世貿組織(WTO)以來最大規模的經濟改革工程,對臺灣經濟發展的意義不言可喻。

  但是,這一切預期效益的收割結果,仍存有很多的變數;因為立即受惠的早期收穫是有時效性的,非永久的;至於臺灣能否順利通過經濟改革工程的調整之痛,那更與執政者的決心及執行力密不可分了;而這些又彼此交互影響,交織而成臺灣經濟的蛻變期。

  即以早收為例,這是兩岸在進入貿易自由化協商前,互予提前享受開放利益的特別安排,確可讓列入早收産業在進軍大陸市場時擁有更強的競爭力,這也是馬當局強力促銷ECFA的焦點所在。但是,當局沒有説出口的是,既是“早期”收穫,就有一定時效性,而其時效與須在ECFA生效後6個月內展開的貨品及服務貿易自由化協商息息相關,意即雙方談得愈快、開放愈快,早收期就愈短;但因雙方沒有明訂完成協商的期限,顯示這是“有起點沒有終點”的協商,也讓早收期變得不確定。對企業而言,自然希望早收期愈長愈好,但其不僅不符大陸利益及國際規範,也會讓企業更怠惰,最好的對應還是儘速運用早收優勢,在大陸市場建立競爭利基。

  社論最後説,日本策略大師大前研一説得好,ECFA是顆為臺灣精心調製的維他命,但維他命可用以強身,卻無法保命;因此,要保住臺灣經濟發展的競爭優勢,吃了ECFA這顆維他命是不夠的,還須有相應的強身健體之策,其關鍵在於當局能否借力使力,運用ECFA的兩岸經貿自由化開放壓力,推進臺灣的經濟改革工程。因此,馬英九本週要提出的後ECFA全球經濟戰略至關重要,我們拭目以待。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