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從“黑道、白道”看治安的“門道”

2010年06月04日 10:35:00  來源:
字號:    

  俗話説,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這幾天,臺中市長胡志強因為黑道角頭被槍擊斃命一案,飽受媒體抨擊,可以説是焦頭爛額。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4日發表社評指出:不過,看黑道問題不能只看表面。事實上,黑道自古即有,而且一向與賭博、毒品、色情有關,我們不敢説於今為烈,但想要消滅黑道,除非先消滅其所賴以生存之賭博、毒品、色情行業,否則根本是緣木求魚。

  社評摘錄如下:

  事實上,大多數的人都不知道,甚至於不願面對黑道經濟。根據美國財星雜誌的報道,美國組織犯罪集團的年營收已經超過500億美元,這是一個驚人的數字,因為其規模已超過美國所有鋼、鐵、銅、鋁製造業加起來的總值,相當於國民生産毛額的1.1%。日本也不遑多讓,根據日本曾潛入黑道的經濟學者門倉貴史在2003年出版的《日本地下金錢的全貌》一書,日本地下經濟總規模,包括賣淫、販毒、黑幫等非法交易在內,總數高達21.9兆日元,其中四分之三沒有納稅。

  臺灣的黑道經濟沒有統計,但數字應該也不低。可以這麼説,除了賭博、毒品、色情之外,只要有暴利的地方,黑道都會想方設法染指其中,包括沙石、營建、高低貸等等。黑道經濟規模龐大,並不代表存在就是合理,因為黑道及黑道經濟的存在,對社會發展而言,仍是負面的效果居多。這些負面效果包括:(一)黑道經濟大多不用繳稅;(二)黑道人士運用的是威嚇等具有暴力性質的手段;(三)黑道經濟規模愈大,代表賭博、色情、毒品的問題愈嚴重,對社會的危害愈大;(四)黑道破壞了社會的安寧與社會的價值。

  黑道無法消滅,因為成本太高,但任何政府都應該努力限縮黑道的規模與影響。無可諱言,黑道會在那些領域與地域活動,不要説警察單位,一般民眾也了解,那為什麼黑道還是會如此猖獗?我們認為,真正的關鍵在於黑道與白道之間的共生關係,而共生關係的強弱與範圍,則決定了黑道的規模與勢力。

  黑道與白道為什麼會産生共生關係?理由很簡單,一方面,白道無法消滅黑道,但希望能管理黑道在一定範圍內,既不影響黑道的生存,但也不致于影響到一般老百姓的生活,尤其是重大治安事件;另一方面,黑道也提供了白道不當的利得,讓白道包庇黑道的活動。

  這種共生關係發生在兩個層面,一個是政治層面,一個是行政層面。在政治層面,白道與黑道有兩種關係,一種是黑道漂白,進入議會,反而成了控制白道預算的議員;另一種是當白道政治人物的選舉椿腳。至於在行政層面,則是警察與黑道的勾結了。這兩種共生關係彼此獨立發展,要限縮黑道的規模與勢力,就必須從這兩大共生關係下手。

  在政治層面,我們認為,各政黨要嚴格落實反黑金條款,絕對嚴禁有黑道背景者參選,同時,政黨及政治人物也應避免利用有黑道背景者擔任椿腳。此外,各層級的民意機關選舉,都應採單一選區兩票制,以免讓黑道人物有參選的空間。

  從行政層面來看,警察與地方黑道不會是個案關係,而是結構關係。我們認為,要防範黑道與白道勾結,仍應從制度面著手,一方面強化警察機關所謂的內部監察機制,讓警察不敢輕易包庇黑道;另一方面,應加強全面輪調製度,避免警察在同一地點服務過久。

  臺中市的黑道角頭命案,警官在場,具新聞性,但也可看出其中的共生關係。危機就是轉機,胡市長若能借此一機會,砍掉這種共生關係,必能使臺中治安大為改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