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馬英九堅定改革道路才能贏回民心

2010年04月12日 08:07:00  來源:
字號:    

  在島內朝野為了即將到來的“雙英辯論”而交鋒之際,馬英九在與哈佛大學的視訊會議中,依然重申推動改革的堅定立場,強調“不論連任與否,不管民調高低,他都會持續推動改革、振興經濟。當初因為人民渴望改革,我才會當選”。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10日發表社評對此指出,馬英九這番話應能真正代表他近日的心境,更是臺灣人民對他擔任領導人的高度期待。

  社評説,在接受哈佛大學師生詢問有關當前兩岸政策的問題時,馬英九堅定地表示:“政府兩岸政策走在正確軌道上,我們會擇善固執,努力對外説明。”馬也向哈佛大學師生表示,他的行政團隊致力於降低兩岸衝突的任何可能性,並以經貿、文化、教育等各項交流來促進兩岸的互信與認識。

  由於當前媒體生態使然,少數臺灣民眾對於馬英九兩岸及“外交”政策的疑慮,往往被誇大成為馬當局的治臺危機,這對馬英九及其行政團隊來説有欠公允。在臺灣訪問的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就大力支援兩岸簽署ECFA,認為這是臺灣的唯一選項,“沒有替代方案,也不需要替代選項”。一旦無法順利簽署,將會不利於臺灣的未來競爭力。縱使説不是外來的和尚才會唸經,但他以第三者的專業角度來看ECFA,應該可以提供臺灣人民有別於藍綠政黨的思考。

  既然世界級大師都極力贊成ECFA,加上各國無不密切關注兩岸簽署的進程,也表達希望與臺灣展開自由貿易協定(Free Trade Agreement,FTA)的協商。再者,ECFA對臺灣來説是一大利多、是突破當前雙方經貿協定的鑰匙,為何民進黨仍強力反對?拿波特教授的話來説,就是“心態上臺灣好像有悲情,認為自己是受害者,把兩岸的僵局説成是中國的問題”。民進黨無法以開闊的視野來看待兩岸關係的正常化,自然也不能看到正經歷巨大改變的中國大陸。

  不同於民進黨的短視近利,馬英九非常清楚他的歷史使命。臺灣正徘徊在十字路口,是要繼續被拒絕於日漸緊密的國際經貿體系之外,還是利用兩岸關係改善之契機、尋找活路,借由ECFA打開臺灣與國際社會連接的大門。

  社評最後説,期盼馬英九能擇善固執、堅持對臺灣有利的政策方針,忍人所不能忍,相信會有更多的人能越來越體認到他的用心良苦,也能享受到這些改革的豐甜果實。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