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八年間兩次會談 見證民進黨兩面派嘴臉

2010年04月01日 10:10:00  來源:
字號:    

  針對昨天民進黨政客滋擾在桃園大溪鴻禧別館舉行的ECFA二次協商,澳門《新華澳報》今天發表評論員富權的文章,將民進黨當權時同樣在此地舉行的一次“大溪會議”拿出來作比較,指出:由8年間同在大溪鴻禧別館舉行的兩次重要會議,及民進黨、蔡英文對兩個活動的不同態度可看出,誰才是真正為臺灣人民謀福祉的辛勤耕耘者,誰是要戕害民眾利益的政治小爬蟲。

  文章摘錄如下:

  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第二次協商昨天上午正式登場,場地是桃園大溪鴻禧別館。本次協商為雙方業務層級的商談,屬事務性、技術性協商。大陸協商代表團長、商務部臺港澳司司長唐煒在開幕致詞時表示,此次協商秉持“快、易、少”原則,希望儘早達成共識;臺灣主談代表、“經濟部”國貿局局長黃志鵬則在下午響應表示,當天雙方針對ECFA的協議文本進行逐條討論,已經完成了三分之一,進度比預期來得快。由此,兩岸ECFA協商已進入了實質性階段。

  明明知道ECFA利大於弊的民進黨,出於其政黨利益及短線炒作的需要,卻硬要昧著良心反對ECFA。再加上一群要在今年五都選舉中參加臺北市、新北市議員初選的民進黨政客,為了爭取曝光機會以有利其順利出線,帶著“道具”到大溪別館前“抗議”。雖然抗議人士意圖以其慣用的推擠衝撞手段衝破警方封鎖線,在最近的距離騷擾ECFA協商會場,但在警方優勢警力壓制下,抗議者始終無法越過封鎖線。在“再而衰,三而竭”效應之下,相信其力度必會衰竭,預兆著民進黨反對ECFA的活動也將在急盼ECFA為其帶來利益的廣大民眾的反制之下,迅速地泡沫化。

  由民進黨政客滋擾在桃園大溪鴻禧別館舉行的ECFA協商,使人想起了當年民進黨也是在這個大溪鴻禧別館舉行的“大溪會議”。2002年8月,民進黨當局由“國安會”出面,在鴻禧別館舉行了有“總統府”、“行政院”和民進黨高層參加的黨政高層決策會議。陳水扁在會議結束時作出了十點裁示,其內容是:一、為落實“深耕臺灣、佈局全球”的經濟戰略,經濟、“外交”等行政部門應加速推動與臺灣貿易夥伴包括美國、日本及東盟國家等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以全面開展對外經貿網路,深化臺灣經濟國際化。二、當局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未受任何影響,“行政院”應即就如何落實兩岸直航進行評估規劃,俟談判完成,便可付諸實施。三、産業競爭力的全面提升是臺灣經濟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相關機關應擬定策略性、積極性的産業發展方向,重點鼓勵新興産業發展,協助關鍵産業(含傳統産業),持續維持優勢,並全面推動服務業國際化。四、貫徹推動金融改革,加速清理金融機構不良資産,擴大金融重建基金規模,務期在配套立法通過兩年內,使金融機構逾放比率降至5%;資本適足率維持8%以上。同時,積極引進外國金融機構與臺灣銀行進行策略聯盟,以加速金融國際化。五、為強化臺灣在亞太地區的經濟競爭地位,應具體規劃建立南北雙核心的綜合競爭力,並配套規劃臺灣整體資源的有效利用,平衡城鄉發展,全面提升總體競爭力。六、為配合經濟轉型升級,必須加強人才的培育與引進。相關部門應立即以便捷化、國際化的原則營造有利生活環境,並立即研擬具體辦法及獎勵措施,有效擴大人才的培育與引進。七、投資優先、經濟優先、臺灣優先、投資臺灣優先。有關財經重大政策或投資案應專人專責辦理,並由部會首長或副首長負責督導。八、揚棄“統統有獎”心態,選擇臺灣在國際競爭力上有特別優勢的重點地區,來加強公共建設,以吸引更多投資及産業聚集。九、為貫徹落實臺灣經濟的改革與發展,應儘速推動成立拼經濟的“國會多數聯盟”,以利重大“國計民生”法案能夠順利完成立法。十、今後將不定期召開“府”、“院”、黨決策會議,進一步深入探討重大政策方針,由“國安會”統籌幕僚作業。

  陳水扁召開“大溪會議”的意圖,是要在經濟上提出全面發展戰略,提升施政能力,擺脫經濟不振對其執政地位的威脅;並要大搞臺灣經濟國際化,降低兩岸經濟的依存度,增加其在兩岸關係中的籌碼。面對兩岸日益緊密的經貿關係,陳水扁面臨失去政治籌碼的威脅;及用拼經濟的訴求轉移臺灣民眾及國際社會對其剛提出的“一邊一國”和“公投立法”等極端“臺獨”言論的視線,試圖用所謂的“拼經濟”來包裝其分裂言行,掩蓋其“臺獨”本質,目的是為了混淆國際視聽、迷惑兩岸人民。正因為要裝扮“拼經濟”的樣子,故陳水扁“十點結論”的一些內容,就免不了要與兩岸經貿扯上了關係。當然,如果撇除其動機,其實其第二點所要拼的“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雖不是ECFA但也殊途同歸。由此可見,民進黨雖然雖稱“民主進步”,但卻是一群“只許州官放火,不準百姓點燈”的“一言堂”者。如果有關ECFA的“雙英辯”即日就舉行,馬英九拿出民進黨當年的“大溪會議”和陳水扁的“十點結論”,蔡英文也就當即無話可説。

  湊巧的是,在“大溪會議”舉行之時,蔡英文正好是“陸委會主委”,而且也出席了這個會議。會議結束後,擅長于宣傳的蔡英文立即緊緊抓住陳水扁“十點結論”中的第二點的“推動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進行宣傳,並對海空通航與人貨直航等進行技術評估,在半年後舉行的“大溪會議檢討會”上提出簡報,強調兩岸直航必須在雙方展開對等諮商的前提下才有實施的可能。但僅隔了幾年,蔡英文成為在野黨的領袖之後,卻又反對自己曾經鼓吹過的“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和“兩岸直航”,其兩面派的嘴臉暴露無遺。

  當然,機械地把陳水扁“大溪會議”的“十點結論”與目前正在大溪鴻禧別館進行第二次協商的ECFA相提並論,也不夠科學資格。實際上,“十點結論”與ECFA有著本質的區別。其一、ECFA是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進行的,而“十點結論”卻是陳水扁在發表“海峽兩岸,一邊一國”謬論之後,為了掩飾其“臺獨”面目而舉辦,但仍擺脫不了其“臺灣國際化”的本質。其二、ECFA是單純的經濟協議,不帶任何政治成分,而“十點結論”卻是以政治挂帥,經濟為政治服務。其三、ECFA是要“拼經濟”,為臺灣民眾的福祉服務,而“十點結論”則是為民進黨將在年底舉行的臺北、高雄市長選舉,和陳水扁在一年多後進行的“總統”選舉“拼連任”服務。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由8年間同在大溪鴻禧別館舉行的兩次重要會議,及民進黨、蔡英文對兩個活動的不同態度,就可看出,誰才是真正為臺灣人民謀福祉的辛勤耕耘者,誰是要戕害民眾利益的政治小爬蟲。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