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獎懲公務員要有決心也要講清楚

2010年03月22日 10:00:00  來源:
字號:    

  公務人員考績制度改革爭議,最近在島內越演越烈,除了公務體系強力反彈,“行政院長”與“考試院長”也公開交鋒,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21日社評指出,未來如果不能妥善解決,不僅將對馬當局造成負面衝擊,對年底的“五都”選舉也會有嚴重影響。

  社評説,臺“銓敘部”日前公佈“公務人員考績法修正草案”,除新增優等上限為5%,丙等比率不得低於3%,若累積3次丙等,公務員應資遣或依規定退休,同時還加入團體績效及同官等比較等變革。依照1988年到2008年公務人員考績銓審結果,20年來共9866人被考列丙等,平均一年約493人,比率不到0.3%,依“考試院”規劃方案明定至少3%,等於修法後考列丙等的公務員每年將近1萬人,與過去20年來丙等的總數相當。

  正因為如此,儘管企業界與一般民眾普遍叫好,民調支援度也高達八成以上,但公務人員卻普遍抵制,甚至有人還揚言要讓國民黨的選票流失3%。在這樣的情形下,行政部門與黨務體系當然都對擴大考績丙等持保留態度。

  “行政院長”吳敦義強調,無論機關整體表現好壞,硬性規定3%丙等是“齊頭式的平等”;同時,考績是一把刀,良善的人拿來劈荊斬棘,惡質的人拿來排除異己;再者,排除司法人員適用,讓公務員感覺厚彼薄此。國民黨秘書長金溥聰也認為“改革需要觀察時機、要挑好的時機”,他並強調考績改革要杜絕流弊,而非造成公務體系不安。

  社評説,平心而論,臺灣的公務員素質雖然堪稱一流,但公務員效能確實有待加強,歷年來臺灣競爭力評比中,公部門比起私部門的表現總是落後一大截,就是最明顯的例子,因此對於“銓敘部”計劃提出增加丙等考績比例,基本上,我們十分肯定。儘管如此,不得不指出,目前若干公務員的不滿,並非全部都是情緒化的反彈,部分質疑確實相當有道理,舉例來説:

  ——各個公務部門性質不同、業務不同,如何能夠一體適用同樣的標準?

  ——同一部門,各個單位之間的表現也不一樣,表現惡劣的單位,説不定30%都該考列丙等,至於表現優異的單位,為什麼非要硬性規定丙等3%?

  ——丙等考績固然包括不同官等,但政務官或主管都不太可能列入,最後倒楣的還不是基層或新人,甚至可能輪流。

  ——公務人員除了“考績法”,還有“服務法”、“懲戒法”、“行政中立法”等足以規範並考核公務員績效,也有懲戒及退場機制,與其修法何不如落實執行?

  社評最後説,我們必須指出,考績丙等比率提高之後,主管如果借此整肅異己,就算申訴,平反的機率也不大。根據統計,歷年來相關申訴的案件,只有750幾件,真正申訴成功的更微乎其微,今後丙等比率提高,極可能造成公務員競相逢迎拍馬,不敢得罪長官的現象。

  我們認為,任何改革,縱然立意良善,但其中若有許多疑慮,讓被改革者無法心服口服,未來實施起來不只無法達到原先設定的目標,同時還會遭遇不必要的抗拒或阻力,因此我們雖贊成改革公務人員考績制度,卻呼籲“考試院”務必從長計議,通盤考慮,並且與公務員妥為溝通,澄清疑點,更要訂定周延的配套方案,否則,這一改革不只未見其利,可能就先受其害,那就得不償失。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