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期許臺江公園展現臺灣人文與生態之美

2009年12月30日 09:12:00  來源:
字號:    

  “臺江國家公園”日前正式揭牌成立,臺灣《中華日報》今天的社論指出,這座公園所處的臺南縣市,是臺灣近代史的起點,含括豐富的人文、歷史、生態資源,其發展遠景可期。臺江公園今後除了致力於有形建設、提升遊憩功能外,更應加強自然生態保育及學術研究,使能成為展現臺灣土地之美的櫥窗。

  社論説,自從美國于1872年創立黃石國家公園之後,目前全球有100多個國家或地區設立了近千座國家公園,不但成為野生動物的樂土,更宛如全球性的知識寶庫。臺灣自1961年起推動“國家公園”與自然保育工作,相繼成立墾丁、玉山、陽明山、太魯閣、雪霸、金門、東沙環礁等7座“國家公園”,如今加上臺江公園,臺灣的風貌將更加繽紛多元。

  臺江公園之名,係由古代“臺江”內海而來,範圍包括臺南市安南區與臺南縣七股鄉陸域,以及到澎湖縣東吉嶼之間的海域,總面積約4萬公頃。臺灣其他7座“國家公園”都是由當局主導,唯有臺江公園是臺南市長許添財競選政見,當選後積極推動,其範圍最初僅在臺南市境內,後來由臺當局接手,增加臺灣海峽海域與臺南縣七股鄉等部分,原擬名為臺江黑水溝公園,為便於國際行銷,確定以“臺江”為名。

  古代臺南外海,有許多綿延起伏的沙洲,沙洲與陸地間就是浩瀚的“臺江”內海,北起今臺南縣將軍溪口,南達臺南市安平、喜樹一帶,經過數百年的滄海桑田,大部分已經“陸化”,現在臺南縣境內的七股舄湖,和臺南市境內的四草湖、鯤身湖,都是古“臺江”的遺存。

  由於臺江公園的陸域,古代曾經是內海,至今仍保有許多濕地環境。臺“內政部”營建署兩年前評選出75處國際級、“國家級”濕地,其中4處就在臺江公園內。瀕臨絕種的黑面琵鷺,全世界約三分之二的族群,每年都會到曾文溪口度冬;四草濕地有多處鹽田、渠道、紅樹林,與曾文溪口同列為國際級濕地;七股鹽田與鹽水溪口,則並列為“國家級濕地”,都擁有許多珍貴生態。

  與其他公園最大不同之處,在於臺江公園所獨具的歷史人文色彩。澎湖東吉島到臺南鹿耳門之間的“黑水溝”,是漢人先民“唐山過臺灣”的歷史航道,也是臺灣歷史發展最壯麗的舞臺。1661年,鄭成功驅逐荷蘭人一役就在“臺江”開打,創下近代亞洲最早擊退西方殖民者的紀錄,也在這片土地上留下許多歷史遺跡,為後人所憑吊緬懷。

  社論旨出,成立“國家公園”的宗旨,不同於都市公園或遊樂園,其目的在於保護臺灣特有自然風景、野生動物及歷史遺跡,提供人民育樂與學術研究。臺江公園成立後,應利用現有優勢條件,加緊規劃建設,早日呈現出“國家公園”應有的格局和內涵。目前地方上呼籲打通臺灣第一條人工運河——竹筏港水道,從四草銜接曾文溪到七股舄湖,成為園區內的水上觀光動脈。另者,臺江公園劃定範圍時,為顧及既有水産養殖業者權益,部分區域並未劃入,但有高雄縣茄萣、永安鄉民,要求將當地之濕地亦列入園區,管理處不妨列入考慮,俾拓展“臺江”最美好的遠景。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