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政治風景繁多 缺乏的只是“意義”

2009年12月25日 08:19:00  來源:
字號:    

  臺灣《聯合報》25日發表評論文章指出,這個年代的臺灣,對認真的人是不利的,對沉默的人則毫無尊重。如果有人想從近幾天臺中那鍋沸騰的東西裏咀嚼出一點意義,註定要頹然而廢。沒有意義,據説就是“後現代”社會的特徵。

  文章説,論劇情,第四次兩會領導人會談這出大戲也夠熱鬧了,但簡直無從講評。它像一個超現實的互動劇場,舞臺上下打成一片,文場行禮如儀,武場靈機勃發,但觀眾根本不曉得要把眼睛放在哪。總的來説,這齣戲耗費了大成本,但主軸零碎、龍套氾濫、焦距不準,更可悲的是不斷自我抄襲。演員賣力,觀眾卻百無聊賴。

  去年上演過“震撼版”的臺北抗爭,今年追加“溫和版”的臺中抗爭,能證明進化論嗎?民進黨先拉出和平陣勢,然後把遊擊任務交給地方民代和社團去執行,招式是老的,口號也是老的。所幸議員都神聖看待任務,有人以“吃羊肉爐”為由強行翻越圍墻,有人在下水道埋伏一夜推進到封鎖線前,對“戰功”皆沾沾自喜。鏡頭之前,必有勇夫,“無厘頭”正是後現代的特色之一。

  但這些,都比不上光膀子的阿伯拍胸脯説“我是勇敢的臺灣人咧”來得讓人忍俊不住。“勇敢”是無可置疑的,省掉這個形容詞,光“臺灣人”三個字也夠嗆。民進黨的民主理念,最後只淬取出這句法力無邊咒語,讓人甘拜下風。也正是這一句,道破臺灣“後現代”風景和它的“前現代”其實沒什麼兩樣。

  臺灣政治風景繁多,缺乏的只是“意義”。這些場景,不管名之前現代或後現代,反正都不是“現代”。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