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動新聞”事件凸顯臺灣管理者的無知與遲鈍

2009年11月27日 10:06:00  來源:
字號:    

  《蘋果》強調“動新聞”為新聞呈現的創新作法,盼各界尊重,但會虛心檢討尺度。(圖片來源:臺灣《蘋果日報》)

 

  臺灣《聯合報》今天發表冷眼集文章指出,《蘋果日報》從香港創報,再到臺灣落地,一路打著“狗仔”旗號,靠著聳動的“屍體與裸體”滿足人們內心的偷窺欲,但大量的膻色腥日漸影響臺灣青少年的身心;壹傳媒一面道歉,一面我行我素,《蘋果日報》甚至私下因各媒體及政府為它作免費宣傳而竊喜,臺灣主管官員和師生家長,真的不自覺而繼續容忍嗎?

  文章説,島內各界強烈質疑、批判“動新聞”,當局“公權力”終於正視它帶來的社會問題,卻剛好幫“動新聞”助長聲勢,甚至令人質疑這是沙盤推演過的“劇碼”,借由衝突與批判達到震撼出場的廣告效果。

  但即使算計好全臺媒體配合演出,也鋪陳了這次“動新聞”每一個橋段,但《蘋果日報》卻低估了臺灣社會對人倫道德的自覺力,也藐視了公權力捍衛社會基本價值與法律的態度。

  縱然《蘋果日報》嘗到公憤的不好惹而道歉,但這次“動新聞”事件,某個程度上也凸顯臺當局面對新科技媒介的無知與管理遲鈍,不管是MCC或“兒童局”,很多官員都是等到社會怒吼才知道有“動新聞”這玩意兒,更別提永遠跟不上時代的法令與管理辦法。家長和師長也才驚覺,濫用科技是如此嚴重戕害青少年身心。

  當媒介科技進展到數位匯流時代,新聞與資訊以各種形式無孔不入地滲入人們生活,對政府與臺灣社會的考驗才剛開始,“政府”該對新科技衍生的法律問題與媒體管理重新思考,而閱聽人更該從現在起徹底覺醒,別再任由欠缺社會責任的媒體玩弄。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