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期望馬英九奮力重建他的“領導人角色”

2009年11月16日 09:35:00  來源:
字號:    

  首度發生的國民黨中常委全面補選14日晚揭曉,有20名上次入榜的人物仍在名單之上。臺灣《聯合報》15日社論指出:此次改選是因程式正義生疑,但現在的問題則是這一份新名單在實質上仍不像想像的中常委應有的陣容。如今,中常委改選的危機差堪閃過,但馬英九在治臺主政上的考驗,卻像打地鼠一般仍是此伏彼起。

  社論説,看一看馬英九現在的處境,剛接國民黨主席就碰上中常委賄選風波,縣市長選舉又因諸侯造反而陷入苦戰,八八水災的余痛猶在,美國牛肉又鬧得不可開交……舉目四望,除了兩岸關係算是平順,整個情境還真有一點“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的況味。

  情勢顯示,問題不在馬英九兼不兼國民黨主席,而是馬英九必須使自己的瞻矚與作為淩駕超越在“馬總統”與“馬主席”之上,而成為一位“國家領導人”。“總統”與黨主席只是一個體制上的角色,而領導人則是一個出於體制但不受體制拘限(不是不遵守體制)的政治領袖。能成為領導人,一定是一個好“總統”;但並非每一位“總統”皆有領導人的火候。其實,馬英九似乎擁有成為領導人的許多條件,至少主流社會曾經如此期待;不少人期望他能成為臺灣的旗手、社會的標竿及人民感情與力量的發動機;但是,若看媒體及民間如今常將“無能”、“沒魄力”等形容詞加諸其身,他即使有“總統”與主席的職銜,卻似未能充分發揮領導人的角色與功能。

  現在馬英九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必須喚回民間對他作為“領導人”的期待,以跳脫他正在深陷的惡性迴圈。這個惡性迴圈是:他的“領袖”形象如果動搖,他的基層就容易失控(這次中常委和縣市選舉即是例證);倘若基層失控,他的“領袖”地位就更加動搖。想一想兩年前“總統大選”時民眾對馬英九的期待,再看一看馬英九今日的左支右絀,儼然已陷於可怕的惡性迴圈之中。

  如果平庸,則“總統”只是高級公務員,黨主席只是高級黨工。前文説,領導人是一個地區的旗手、社會的標竿及人民感情與力量的發動機。尤其在今日這個內外交迫、進退維谷的臺灣,馬英九作為臺灣的領導人,必須設法將臺灣的主題標舉出來,作為旗手、標竿及發動機,而不可使自己陷於東奔西跑的瑣碎“行程”中,應當積極領導主流及核心議題,不使瑣碎荒謬的政治八卦操縱了社會視聽的議題設定權,以致臺灣社會陷於無謂的內耗空轉之中。

  若能發揮這樣的領袖角色,馬英九其實不必兼任國民黨主席;如果不能,兼了也無用。對馬英九而言,面對的課題有三:一、領導團隊:看不出“馬團隊”的操作方式,美國牛暴露了雙首長制的盲點,而中常委名單及縣市長選舉皆顯露了人才的枯竭與異化。沒有團隊協作,“總統”兼黨主席仍只能獨坐在孤峰頂上。二、領導議題:也就是擎持臺灣社會的大旗與標竿,必須超越跳脫“治國周記”那種格局。三、領導民心:馬英九原本最有這方面的條件,怎會落至今日地步,深值檢討。

  社論最後指出,2008年,臺灣主流社會曾期待馬英九成為火車頭,如今卻有不少人質疑這個火車頭的機能。在國民黨中常委選舉及縣市長選舉中,皆出現“不把馬英九放在眼裏”的説法,這應是馬英九的錐心之痛。即使這樣的説法是激將法,我們也期望馬英九能奮力重建他作為臺灣領導人的角色與風範!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