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在野黨緊抱政治 “政治自由區”在臺難立足

2009年11月06日 08:14:00  來源:
字號:    

  針對兩岸正籌謀簽署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及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臺灣《中華日報》今天發表社論説,這是屬於經貿層面的。兩岸可以避開政治而就經濟,臺灣內部反陷入政黨糾葛,國際趨勢大師約翰奈思比因此提出“政治自由區”概念,進而從最有利於臺灣的經濟面出發,來觀照兩岸經貿交流。

  社論説,約翰奈思比夫婦應臺北縣政府與臺灣《遠見》雜誌之邀,前天第三度來臺,在臺北縣政府以“全球化及兩岸新局下産業發展契機”為題發表演講並舉行座談。作為國際趨勢研究者,約翰奈思比長期觀察兩岸政治體制及兩岸關係發展,早在2007年6月首度來臺時,即對臺灣提出“預言式”建言:臺灣必須跟世界接軌,並尋求與大陸經濟整合。

  當時臺灣“大選”已經展開,約翰?奈思比除在臺北、臺中專題演講與座談外,並與“總統參選人”馬英九進行了對話。約翰奈思比應有鋻於陳水扁執政7年多來,臺灣正處於逐漸被國際經濟體系邊緣化的困境,因此強調臺灣致力於經濟發展,比在政治上獲得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外交”承認還重要,而唯有尋求與大陸經濟整合,才能與世界接軌。

  待到2008年5月21日,即馬英九就職翌日,約翰奈思比二度應邀來臺,直指臺灣新當局成立後,將是兩岸新時代的開始;同時認為大陸政策是新當局整體政策的一部分,因此臺灣經濟將會越來越好。約翰奈思比不愧是國際趨勢大師,他斷言臺灣欲求經濟發展,不能不與大陸經濟連結,馬當局果然透過大陸政策做到了。

  30年前,約翰奈思比曾出版《大趨勢》一書,預言全球將由工業社會過渡到以資訊傳遞為主的知識經濟社會,因其“神準”而深受國際矚目。然而,馬當局上任一年半以後,約翰奈思比第三度應邀來臺,應有感於臺灣經濟發展與兩岸經貿交流,不像當初他所預言的那麼合宜合度,亦即成效不如預期,乃孕育出“政治自由區”概念。

  社論指出,“政治自由區”概念無疑是約翰奈思比觀察臺灣乃至兩岸經濟走勢的總結,此一概念可適切的用在臺灣,同時可作為兩岸關係的概括性框架。依照約翰奈思比的觀點,臺灣政治議題遠高於經濟議題,經濟議題甚至可以上綱為政治議題,例如擴大美國牛肉進口,原屬於臺美經貿往來範疇,在野黨居然操作為政治議題,並使之成為年底選戰攻訐執政黨的戰線之一。兩岸經貿往來,在野黨更是動輒念起政治“緊箍咒”,將經貿議題悉數政治化,而其咒語則是基於“臺獨”意識塗鴉而成。

  “統獨”放兩旁,經濟擺中間,兩岸保持現狀,這是臺灣未來經濟發展、兩岸經貿往來的最好依託。然而,約翰奈思比倡議的“政治自由區”要在臺灣內部落實似仍遙不可及,因為臺灣在野黨緊抱政治不放,而兩岸經貿交流卻可不觸及政治議題。在野黨到底是利臺還是誤臺?臺灣人民自有分辨。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