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馬英九委婉回應胡錦濤六點意見

2009年10月12日 15:41: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10月12日電 澳門《新華澳報》12日刊出署名富權的文章説,馬英九今年“雙十講話”充滿實事求是的精神。他承認一年多來兩岸合作範圍日益擴大,善意與互信逐步累積,未來利於兩岸人民福祉的工作等待開展,又指出兩岸間的差距與疑慮有其歷史因素,不可能一步跨越,旦夕消弭,急不來。這可被視為是對胡錦濤去年底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三十週年座談會上六點重要講話的非正式回應。雖然馬英九迄今仍未有公開、正面地予以回應,但其實其前五點正在落實進行中。

  文章摘編如下:

  今年,馬英九以“八八水災”為由,不搞“雙十”活動,也折射出因避免弄僵臺海氣氛而無意與對岸“較勁”的態度。

  這正是馬英九實事求是的作為。其一、“八八水災””的確是不搞慶典的最佳理由。十年前,“九?二一地震”發生後,李登輝也同樣沒搞“雙十慶典”,不但沒有遭到責罵,相反還認為具有人性。“八八水災”的破壞範圍雖無“九?二一地震”那麼廣,死的人也沒那麼多,但畢竟是埋村衝戶。不搞慶典,除了是為救災不力表達歉意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顯示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其二、北京的盛大閱兵才剛過去不久,臺北如果也要搞慶典,確實是會被“比下去”,這正是所謂“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

  其實,馬英九在“雙十講話”中,也是充滿實事求是的精神。雖然他承認一年多來兩岸合作範圍日益擴大,善意與互信逐步累積,未來包括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與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等有利於兩岸人民福祉的工作,等待開展,但卻又指出“兩岸間的差距與疑慮有其歷史因素,不可能一步跨越,旦夕消弭”,急不來。這可被視為是對胡錦濤去年底紀念《告臺灣同胞書》發表三十週年座談會上的六點重要講話的非正式回應。

  胡錦濤的重要講話,提出了恪守一個中國原則,增進政治互信;推動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維護國家主權,協商涉外事務;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等六點重要建議。雖然馬英九迄今仍未有公開、正面地予以回應,但其實其前五點正在落實進行中。

  即使是難度較高的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部分,馬英九也是以“九二共識”為切入點,在兩岸協商中以“手中無劍,心中有劍”的手法,亦即雖然沒有把“一中”原則挂在口上,但實質上卻是以“一中”原則指導協商。因而馬英九即使不作公開回應,也可理解,兩岸對此應是有“心有靈犀一點通”的默契。

  最難的就是第六點“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儘管從認知上而言,馬英九也確有此意願,但在行動上卻是“只講不做”。馬英九“雙十講話”中提出“兩岸間的差距與疑慮有其歷史因素,不可能一步跨越,旦夕消弭”的內容。而差距所在,一是“島內一部分同胞仍有疑慮”,這明顯指的是民進黨及“獨派”團體,當然也包括分中間選民。

  差異也體現在各自內部運作方面的不同做法,如臺灣海基會所簽署的協議,凡涉修法的必須由“立法院”通過。但馬英九也非以此為由予以推搪,而是做出了願經由“國會”與政黨等各種管道的對話與溝通,凝聚全民大陸政策的共識的承諾,並提出了“抱持耐心,正視現實,循序漸進,以擴大互信,求同化異”的二十字方針,因而還是顯見有誠意的。

  由於民進黨對大陸盛大閱兵以“戰爭威脅”、“驚悚”來蠱惑人心,馬“政府”不能視而不顧,故其“雙十講話”就有“‘政府’不會輕忽對岸的軍事威脅,仍堅持‘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國防戰略’”之説。其實,即使如此,也比陳水扁的“決勝於境外”實事求是得多。

  應當説,馬英九的大陸政策,如以橫比,即與對岸的要求相比,確是有差距;但以直比,即與陳水扁的做法相比,即大有進步。至少是消除了“實時臺獨”的威脅,北京可將於原投放於此的精力,抽調到應對其他問題之上。由於馬英九受“爭取連任”限制,未能大開大闔。一旦連任了之後,相信會再來一個“直比”的飛躍,放開膀臂大幹。屆時,就是協商“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議”的最佳時機。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