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總結兩岸60年:從兄弟鬩墻到早日泯恩仇

2009年10月01日 15:24: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中新網10月1日電  臺灣《聯合晚報》30日刊發文章評述60年來兩岸關係從結冰到融冰的歷史,文章指出,大陸建政六十年,兩岸隔海分治一甲子,北京領導人,從毛澤東解放臺灣、鄧小平的“鄧六條”、江澤民的“江八點”,到如今胡錦濤的“胡六條”。兩岸情勢也從漢賊不兩立,到對峙緊張,現在恢復交流,60年前兄弟鬩墻後,兩岸各自發展的經驗,見證成敗不足論英雄,但願早日泯恩仇。

  文章摘錄如下:

  1949年的12月10日,蔣介石棄守成都,飛向臺北,正式確定了兩岸“分裂分治”60年的格局。彼時中華人民共和國早已在北京宣佈建政,但國民黨退守臺灣與大陸對峙的結構,卻是蔣介石精心部署的。

  軍事對峙的年代

  那一年1月國民黨輸掉徐蚌會戰,這是勝負的分水嶺,蔣介石宣佈下野,1950年3月1日,蔣介石在臺北復行視事,兩岸就這麼進入長期軍事對峙。

  60年劃分兩個時期,一是1949年到1978年,一是1979年迄今,第一階段是軍事對峙的冷戰時期,第二階段則是交流與和解時期。

  隔海“分治”後,最早發生大事是朝鮮戰爭爆發,兩岸因冷戰長期對峙,拜冷戰之賜,美對臺軍事資助,簽定共同防禦條約,臺灣納入美軍軍力投射範圍。

  軍事對峙時期,兩岸據傳也有私下政治接觸,1965年蔣介石就曾敦請旅居香港的作家曹聚仁,以隨行記者的名義訪問北京,與周恩來與毛澤東見面,周恩來提出“第三次國共合作”構想,蔣介石與蔣經國其後在日月潭涵碧樓接見曹聚仁。

  1971年,聯合國通過2758號決議案,臺灣當局退出聯合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臺灣當局成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美國在1978年宣佈與臺當局斷交,終止“共同防禦條約”,1979年1月1日起與新中國建交。

  此一重大轉折,兩岸進入第二個重要階段,北京在1979年1月1日由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呼籲結束軍事對峙、進行商談,1981年人大委員長葉劍英發表“葉九條”,次年鄧小平即稱之為“一國兩制”。

  民間互動的年代

  蔣經國于1987年7月15日宣佈解除戒嚴,同年11月2日開放大陸探親。兩岸開始進行民間的互動。

  李登輝繼任後,兩岸又展開密使互動,長達十年。兩岸終於因民間交流,必須為交流衍生之問題協商,先有兩岸紅十字會簽署金門協議,解決偷渡人員遣返問題,兩岸分別於1990年及1991年成立海基會與海協會,進行事務性商談。李登輝成立“國家統一委員會”,制定“國家統一綱領”,做為兩岸協商與互動之架構。

  政治協商的年代

  1992年兩岸香港會談,其後再靠函電往返,最後被稱為“九二共識”。兩岸因此于1993年在新加坡舉行辜汪會談,4月29日完成簽署制度化協商等四項協議。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江八點”,李登輝以“李六條”回應,但雙方因李登輝當年訪美,1996年民選“總統”,大陸方面推遲會談。

  1998年兩岸短暫和解,舉行上海辜汪會晤,辜振甫在上海與北京,分別與汪道涵、錢其琛與江澤民對話。李登輝1999年發表“特殊國與國關係”,兩岸再度停止協商。2000年臺灣政黨輪替,民進黨陳水扁上臺,兩岸正式協商延續中斷局面,直到2008年馬英九再度完成輪替。

  兩岸以“九二共識”為支點,恢復協商,完成了兩岸海空運的直航,停滯十年的兩岸關係,開始大步向前。 

[責任編輯:趙靜]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