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阿里山不宜再開發 硬與天爭只會令其加速消失

2009年09月15日 10:09:00  來源:
字號:    

  八八水災使阿里山森林鐵路受到建設以來最嚴重的災情,臺“林務局”估計修護經費高達新台幣11億元(新台幣,下同),可能要花2到3年的時間完成;未來阿里山的觀光路線,“經建會”曾傾向由“交通部”評估興建高山纜車,“行政院長”吳敦義亦于昨日表示,“交通部觀光局”正在研議規劃,阿里山森林小鐵路崩塌路段可否採用纜車銜接方式處理。

  臺灣《新生報》15日社論對此指出,阿里山為臺灣最重要的觀光景點之一,交通復建勢在必行,只是未來復建必須要有更深層的考慮與評估,觀光建設與環境生態之間必須有所抉擇。

  阿里山觀光發展造成的問題早有警訊,1996年賀伯颱風阿里山森林鐵路就嚴重受創,後花了14個月才修復,可是火車剛恢復通行半年,再度被“九二一大地震”震毀,路基遭土石淹沒、鐵軌扭曲,無法通行,又花近半時間才完成搶修;2003年臺灣南部地區連續暴雨,阿里山公路坍方,遊覽車無法通行,只得採取拓寬替代道路的方案;2005年泰利颱風再度重創阿里山公路,多處大規模坍方;而最近數年來,阿里山交通每逢颱風大雨總是會出現受損的現象,甚難防止,直到八八水災,空前暴雨終於截斷了阿里山的生路。

  阿里山高山鐵路興建至今已有百年,但是從這條鐵路的建設構想開始,就已註定是場生態浩劫;1908年阿里山森林鐵路嘉義至竹崎的平地段即已施工,1914年全線完工,日據時代修築這條森林鐵路的目的就是要開採阿里山高經濟價值的檜木、雲杉等運回日本做為高級建材,至今日本許多傳統建築物所使用的檜木都是採自臺灣,阿里山林場經過數十年的開採,不但珍貴林木採伐殆盡,森林的消失也對水土保持造成極大影響,阿里山鐵路建設與開發使此一地區生態萬劫不復。

  阿里山森林鐵路全長70余公里,從海拔30米爬升到2200余米,由於路徑陡峭,鐵道沿著地形以“螺旋環繞獨立山”、“火車撞壁”、“之字型軌道”等奇特的火車爬山法,使搭乘阿里山火車極具特色;加上沿線植物熱帶林、亞熱帶林到1600米以上的溫帶林,一條鐵路就可觀察到3種林相變化;以及祝山日出奇景,使阿里山鐵路不但具産業功能,更具觀光條件。

  阿里山林場砍伐業務雖在1963年結束,但是旅客並未減少,載觀光客成為阿里山森林鐵路的主要功能,一直到1982年,阿里山公路通車分攤了阿里山鐵路的載客量,但是汽車客運的便利運輸運來更大量的遊客,為此一地區帶來繁榮,也因過度開發而造成惡果;兩岸“三通”之後,阿里山更是大陸游客心目中臺灣必遊的景點之一,使此觀光景點爆紅,遊客倍增,卻沒想到規劃中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內興建國際觀光大飯店BOT案尚未動工,阿里山的環境已因風災完全改觀。

  社論最後指出,阿里山地區已不適合再做任何進一步的開發,但是這個百年景點卻不會消失,觀光客仍然會設法到此一遊,身為臺灣地標之一的風景區,未來的建設必須有全面性的考慮;阿里山的交通與重建,無論是只保留部分現有的鐵路,或是公路改為只能通行中型巴士,甚至是建設高空纜車,唯一不可行的就是硬與天爭,鐵路、公路及纜車通通都要,五星級飯店照樣蓋,這種做法就最後的結果,只有加速將阿里山風景區的消失而已。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