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鄧麗君成了“日本人” 臺灣文化出路何在?

2009年09月04日 13:40:00  來源:
字號:    

  日本拍攝了鄧麗君的傳記影片大獲成功,臺灣也很關注這部影片。臺灣《旺報》今日刊發評論文章指出,但是為什麼臺灣的文化要經過日本的加工才會有轟動效應?臺灣有沒有關注到自身的優勢?臺灣文化出路何在?

  文章全文如下,

  從7月24日至8月31日,大陸的中國網舉行“新中國最有影響力文化人物”網路評選活動,總人氣排行榜出爐,排名前10名依次為:鄧麗君、王菲、周傑倫、韓再芬、老舍、茅威濤、冰心、羅大佑、何佔豪、趙麗蓉。值得注意的是,去世已10多年的已故臺灣歌手鄧麗君獨佔鰲頭,另外兩位來自臺灣的流行歌手周傑倫與羅大佑分居第3與第8。2300萬人的臺灣,竟能在13億人口之巨的中文文化生態裏佔有如此強大的影響力,臺灣大眾文化發揮的軟實力表露無遺。

  臺灣影視冷落鄧麗君

  作為臺灣與大陸民間文化具有時代意義的指標人物,生前被暱稱為“小鄧”的鄧麗君當之無愧,她若地下有知想必也會十分欣慰。2年前日本朝日電視臺為紀念鄧麗君生平,甚至製作單元劇“臺灣歌姬鄧麗君”,在日本與臺灣同步播出。該劇部分鏡頭在臺灣拍攝取景,這部電視劇無疑在日本替臺灣作了免費國際形象宣傳,但卻讓人心裏五味雜陳。

  政治正確往往只是短暫的集體性社會狂熱與時俱滅,然而文化影響力卻深入人心,無遠弗屆且歷久不衰。鄧麗君生前演唱的中文歌曲,不僅在全球華人文化圈廣受歡迎,也曾創下第一位同時獲得“全日本有線放送大賞”與“日本有線放送大賞”3連霸記錄,此一記錄連當地的日本歌手都難以超越。日本社會素以排外著稱,可見鄧麗君演唱的天賦與專業素養,乃至詮釋歌曲內涵,確實有其獨到之處。

  令人不解的是,鄧麗君生於臺灣長于臺灣,她的歌唱與演藝事業,乃至後來在日本成名,風靡華人文化圈,都是以臺灣為起點。為什麼她的生平事跡卻被臺灣電視臺冷落?臺灣的電視只知一昧倣冒抄襲日本與韓國偶像劇,卻讓日本人把小鄧生平事跡當成至寶,做為日本的文化創作輸出至臺灣與其他地區。臺灣的文本素材,還要經過日本人詮釋才能創作産出,顯示臺灣在藝文創作産出的消費生態,還是日本文化的殖民地。

  文創産業有先天優勢

  談文化創意産業須以“文化”為核心。臺灣市場狹小,不易構成規模經濟去支援藝文産業茁壯,不能只以展現自我品牌、推銷本土文化藝術創作為滿足,更當善用媒體與商業行銷通路,提升為華人文化圈與亞太藝文創意産業中心。臺灣是個移民社會,自由民主社會與多元族群文化,實為激發文化藝術創意的最佳土壤,加上與大陸同文同種的優勢,這是臺灣最大的強項。臺灣雖小,但不應妄自菲薄,輕視臺灣的軟實力,如何借由分眾性的價值行銷通路,推銷臺灣的精緻藝術與大眾文化創作,仍有待臺灣的官方、藝文創作群與社會公眾共同努力。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