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重建“話語權”是馬當局翻身的重大功課

2009年09月02日 09:33:00  來源:
字號:    

  臺灣《聯合報》今天的社論指出,“媒體寵兒”馬英九及其團隊其實根本不懂傳播溝通,更糟蹋了臺當局原本擁有的“話語權”的絕對優勢。倘在莫拉克災變發生過程中,當局能有效運用其“話語權”的優勢,何至於此?

  社論説,在這場“風災傳播溝通大戰”中,無論就戰略面及戰術面,馬當局皆可謂一敗塗地。就戰略面言,馬英九在第一時間決定“不發佈緊急命令”,已經註定在這場“溝通大戰”上敗北。因為,此一決定使馬當局失去了將全臺凝聚為“生命共同體”的政治高度,亦喪失了對這場災難的“定義權”。

  就戰術面言,馬當局與社會溝通的傳播網路也幾乎全面失能失守。例如,災害爆發之際,“災民向媒體求救”竟然成為普遍的社會認知;其中不少事例是一手向“119”報案,另一手向媒體投訴。但救災單位接獲報案後,不知透過媒體響應災民,告知社會;致使災民覺得救災單位不如媒體。現今即使牙醫看診,也會一步一步告知患者,與患者溝通。然而,在此web2.0的互動溝通時代,救災單位卻在一片靜默中依照其內部程式辦事,難怪災民及社會大眾覺得媒體比較有反應及有同理心。救災單位不如牙醫,這種溝通傳播品質使當局不被理解,不被信任,不被原諒,終致在傳播大戰中一敗塗地。

  馬當局平日的“傳播溝通”品質本就拙劣,面對莫拉克這種極端颱風,其“失語”的後果更為嚴重。一是“中央災害應變中心”彷彿無政府狀態,資訊的收和發遠不及媒體、公民記者、私人部落格;對於災情掌握、救災調度、物資配發,全無整體性的匯整和發言,一片混亂,導致第一線救災人員雖已拼搏到心力交瘁,但當局仍被罵不力、無能。二是“中央”和“地方”的對話似比地球到月球還遙遠,雞同鴨講,彼此怨怪,嚴重遲誤救災時效。三是馬、劉兩人災後第一時間出現時,除了臉色難看外,冒出的話不是安定人心、撫慰災民、鼓舞士氣,反而是添增疏離及誤解。四是馬劉對“以訛傳訛”的輕視和不屑,任令流言四散,不澄清不説明,這根本是置民心憂懼于不顧。

  社論指出,政治是治理眾人之事,豈能不懂或不在乎傳播與溝通?臺灣人民不是今天才知道馬英九笨嘴笨舌,唯一般民眾仍相信他的人格和真心。但是,經過這場莫拉克戰役的“溝通”慘敗,有些民眾甚至將馬英九視為“冷血”、“無情”。政治溝通之失能失守,政治“話語權”淪喪之後果嚴重,可見一斑。

  馬當局的問題不僅在溝通傳播,但溝通傳播的品質拙劣亦是馬當局的致命傷。如何重建其“話語權”,是馬當局想從谷底翻身的重大功課。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