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島內防治新流感的手段應不同於救災重建

2009年08月27日 09:07: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華日報》今日發表社論説,災後重建,防治新流感,重責大任皆落在馬英九執政團隊身上。願媒體、名嘴理解責任本質,該批評處批評,該鼓勵時鼓勵,臺灣需要理性。

  社論摘錄如下,

  南臺灣因“八八水災”而重創,死傷需要撫恤,災民需要安置,災區需要重建,忽又傳出新流感病例竄升,“中研院院士”陳建仁和前“疾管局局長”蘇益仁推估,臺灣可能有三分之一民眾會受到感染,如果預防不當,死亡人數在7000人左右。

  醫界也認為,新流感不是可以“壓”得下去的;世界衛生組織則認為,這是一種溫和的疾病,不能下猛藥,狀況和季節性流感相似,現代醫學還沒有能力不許它不發生。既然發生了,就小心應對,譬如公共場所少去、勤洗手、感覺不適立即就醫等。預防可減低感染率,不等於能夠擋住它,只能和它共處,不必恐慌,一段時間後,它會自然消失。

  新流感在全球流行,少有地區倖免,預估今年10月、11月會達到高峰,以美國為例,預估受到感染者,人數比例和臺灣相似,約有三分之一,這個數字意味著,幾乎每個人都可能受感染,自己照顧好自己身體,是共同的唯一法門。

  臺灣社會似乎患有過敏症,如衛生紙缺貨就囤積衛生紙、缺米就囤積米,如果反映在對抗新流感上,難保不會發生亂服藥物的現象。這給了某些藥商哄抬藥價的機會,在商言商,為擴大顯示藥效,不免誇張疫情,他們賺了災難錢,把恐慌丟給了社會。

  對付新流感和對付“八八水災”,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方法。“莫拉克”颱風來得兇猛,三天之內,南部所降雨量,等同黃河總水量六分之一;因此,救災非採取雷霆手段不可,就像戰士在槍林彈雨中身受重傷,後送就醫來不及保命,就不能依照標準療程,此時止血為先,該截肢得動刀,救命第一,即使傷員少了胳膊缺了腿,也只好如此。

  “八八水災”讓馬英九執政團隊挨盡了罵,有些事的確罵過頭,最明顯處有二:一是山坡地超限開發,使水土保持失去功能。馬英九執政團隊上臺才一年三個月,這何嘗是馬英九的政策?歸咎於馬英九,顯然不公平;二是地方政府最應了解災情,也最應立即處理,但災害發生後,有些彷如人間蒸發,甚至傳出臺當局發下的救災款,居然在縣政府裏“躺”了十四天,更有地方民代在災區用椅子、石頭砸災民。因地方政治人物顢頇,以致喪失救災先機,升高民怨,這筆帳也籠統算到馬英九執政團隊身上,是不應該的。

  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管理學的觀念是:管理方法不是一成不變的,必須因事、因時、因人而有區別。“治理政治如烹小鮮”,凡廚師都知道,甚麼菜該用猛火、甚麼菜該小火,錯用了方法,菜就上不了桌。因此,人民應該理解,當局當急而不急,罵也無妨,但有些事急不來、急不得,也要當局急急急,那會亂了方寸,壞了大事。至於甚麼該急?甚麼該慢?由專家去判斷吧!

  災後重建,防治新流感,重責大任皆落在馬英九執政團隊身上。願媒體、名嘴理解責任本質,該批評處批評,該鼓勵時鼓勵,臺灣需要理性。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