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災後安置重建大不易

2009年08月18日 15:56:00  來源:
字號:    

  “莫拉克”重創南臺灣已近10天,島內救災工作逐漸轉為災後安置和重建。災情來得急,救災工作引起很多批評,甚至傳出讓馬英九下臺的聲音。但災後的安置和重建也不輕鬆,關係到挽回民心和消除未來隱患的大計,考驗著馬英九團隊的智慧。

  將成立“重建委員會”

  災害應變中心指揮官毛治國表示,近期當局將成立“重建委員會”,委員會成立後,災害應變中心任務就告一段落,意味著救災工作徹底轉向為災後重建。社會輿論近日也開始討論災後重建問題,此次水災重創南臺灣公共建設,生態工法發展基金會董事長賀陳旦提出,原本位於敏感地帶的道路、橋梁及學校,本來就“蓋得勉強”,重建時不要重蹈覆轍,要評估原地重建是否科學。如果只是忙著對民眾有個交代,一味追求效率,不好好思考是否宜於重建,一旦路通了,橋通了,村落就跟著來了,但如果再遇颱風,又面臨同樣的破壞。所以,重建要從長規劃,臺灣是個多災地區,建設要多考慮風險,才不會一再“重建”。

  五大民間團體安置災民

  目前,失去家園的災民多被安排設在學校的收容中心,但9月1日學校即將開學,所以搭建活動板房是讓災民恢復正常生活的第一要務。臺“行政院”此次結合五大民間團體安置災民。據臺灣紅十字組織介紹,以往災區重建最大問題就是土地使用程式繁雜,但這次簡便手續,受災縣市找尋重建地點後,民間團體馬上投入建設,紅十字組織預估投入10億到15億元(新台幣,下同)。現在他們已接受臺東縣的請求,將在7個地點興建153棟組合屋。

  另一接受任務的民間組織世界展望會目前正在徵詢意見,討論要搭建臨時組合屋、永久屋,還是部落遷村。慈濟基金會、法鼓山基金會、佛光山基金會也正在積極規劃安置災民工作。

  此次有1305所學校受到重創,臺教育部門要求“全體學校如期開學”,要求開學前做好環境消毒及校舍結構安全檢測。有民間團體提醒,開學後要先安排學生的心理輔導工作,並在課程中加入防範水災和泥石流災害的內容。

  災害補助規定相繼出臺

  “莫拉克”造成臺灣農業損失超過122億元,臺“農委會”17日公佈補助災農措施,14個縣市的受災農民可申領現金救助,另有15個縣市農民可辦理低利貸款。

  “行政院賑災基金會”17日討論災民補助金額,擬定生活補助每人每月3000元,一家以5口為限,為期半年。房租補貼是3口之家每月6000元,4口之家與5口之家每月分別為8000元與1萬元。

  為避免各項災害救助緩不濟急,“內政部”呼籲接受民間捐款的社福團體,提供災民緊急慰助金。臺灣紅十字組織開始在自設的災民安置收容所,發給每人5000元。各縣市也相繼激活關懷機制,視情況發放緊急救助金。另據規定,因災死亡或失蹤,可獲100萬元慰問金,但目前僅有35名受難家屬拿到這筆錢,地方官員反映,諸多死亡者身份無法確認,規定雖好,但實施起來有難度。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