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心靈撫慰不能缺席臺灣的災後重建

2009年08月17日 14:56:00  來源:
字號:    

   臺灣“八八水災”已進入第九天了,可是至今還看不到災區同胞從驚嚇、恐慌或失去親人的悲痛中回復,以及受到撫慰後獲得的平靜。有些災民睡不著,有的一星期沒有大號。臺灣《新生報》今日發表社論説,雖然已經全島總動員起來了,但我們還能再為受災同胞做些什麼呢?

  社論説,經過臺當局、臺軍、島內民眾等全力的搶救,許多民眾從災區脫困出來,劫後余生本來是值得喜悅的事,但有許多人身心受創,有許多人失去家園,更有許多人失去至親鄰友,這些的瞬間巨變和大痛,以及面對未來的茫然,只有親身經歷的人才能理解,即使臺灣愛心全方位動員,亦僅能使災區同胞暫時免於恐懼而已。

  臺當局已于上週五啟動“國安機制”,宣示“救災還沒結束,但重建應該開始”,但馬英九做出的九點裁示,其重點旨在“安置災民”。大家都知道,無論救災或重建,都沒有停止的一刻,但在這條漫漫長路上,能安置災民的“身”,又如何能安置得了災民的“心”?我們當然要集結島內的愛和力量,幫助災民重新振作,但光靠物質,是不夠的。

  其次,從臺當局資訊倡導來看,我們只看到某些主管部門的負責人零星的接受媒體採訪,卻無法從當局統籌發佈的資訊,全面了解災情或救災進度,甚至安定民心的言論就更缺乏了。當大災難降臨時,領導人物和媒體倡導是為兩大利器。例如美國“911”世貿大廈遭受攻擊時的紐約市長朱利安尼,實時出現媒體鏡頭前,就發揮了大作用。又如我們“九二一”大震時,臺軍配合救災行動,另由臺灣《青年日報》發行特刊,張貼在災民安置所,都有安定民心的效果。

  再者,從媒體報導情形而言,由於臺當局倡導資訊的嚴重匱乏,使得媒體訊息成為此次水災訊息的主流。媒體同業挺進災區採訪實況,為災民通訊息,克盡新聞工作的職責,卻也因當局消息來源的短缺,形成過於偏重“災害報導”的失衡狀態。再加上引用一些海外媒體的關心和批評,更加突顯馬英九失能的狀況。

  社論強調,在以上三種情況下,我們的受災同胞又如何能從悲愴中回復,獲得一絲安撫或慰藉呢?臺灣有愛,愛心從各地不間斷的凝聚擴大起來,但眼前受災同胞最最需要的,不全是可充饑的食糧或可用的物資,還要有心靈上的溝通和撫慰。這時,公共職能部門和社會各界,以及媒體同業也是,是該加強“心靈動員”步伐了,趕緊發動社工人員、心靈導師和家庭團體,去和受災同胞面面對談吧!媒體同業也可以朝這方面多加報導,一方面鼓勵個人情緒的宣泄,同時散播出更大的受的力量。

  無論救災或重建,都需要有形和無形的這兩種力量。有形的物資金錢在於“安身”,不言可喻的,無形的心靈交流在於“安心”。尤其是後者,透過適當的引導,得使個人焦慮情感有個宣泄的出口,同時給予必要的“治療”與慰藉。社論最後總結説,在不斷投入物質之際,不要忘了給予精神上的輔導與撫慰,才能有助於我們的災區民眾重新振奮起來。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