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兩岸水暖應讓鴨先知 新聞交流應互設駐點

2009年08月03日 08:57:00  來源:
字號:    

  香港《大公報》今日發表評論員文章説,“春江水暖鴨先知”,兩岸新聞交流其實也扮演著兩岸關係“鴨先知”的角色。臺當局的相關大陸事務主管機構,實在應該儘快擺脫過去的戒嚴心態,以更開闊的心胸排除兩岸新聞交流障礙,推動兩岸新聞交流實現正常化,推動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

  文章摘錄如下,

  對於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是否會列為第四次陳江會談議題,臺“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日前表示,“陸委會”歡迎兩岸新聞交流,同時對臺灣新聞的開放以及品質非常有信心。至於機構是否常駐的問題,還需要再評估與商談,未來會如何處理,現在還沒有決定。但“陸委會”在政策方向上,是歡迎兩岸新聞交流的。不過,在兩岸新聞交流開放方面,臺當局仍然顯得優柔寡斷,光打雷不下雨。這主要有四個原因:一是臺方還沒有從國民黨的“恐共”心結中開脫出來;二是民進黨執政時對兩岸新聞交流的限制政策並沒有大的改變;三是臺當局對“本土意識”民意的憂慮;四是臺灣官僚機構作業程式的阻滯。

  媒體互設機構成焦點

  最近,海協會組成新聞業訪問團訪台,與海基會就加強兩岸新聞交流進行了會談。雙方會面過程不經意露出底牌,海協會盼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海基會則希望報刊相互發行、電視頻道落地、廣播干擾等問題一併解決。雙方固然有協商誠意,尚待取得共識與實質性進展。海協會新聞交流團始終聚焦在兩岸媒體互設常駐機構,但包括“陸委會”和海基會都沒有正面回應。參與座談會的“陸委會”文教處處長陳會英錶示,由於還有一些有待解決的事項,未來“可以進一步研究”,甚至對於這個議題是否會在第四次江陳會討論也不置可否。感覺得出,並非十分熱衷。

  首先,長期以來,臺當局都以大陸做為主要“敵人”,以此進行“反共”與“反中”宣傳。在臺灣當局的操控下,長期以來被允許傳入臺灣的關於大陸的資訊,大部分都被作了帶有偏見的社會價值判斷,是已經發生嚴重折射的錯誤資訊。對大陸現況與兩岸交流資訊的封閉,曾是民進黨煽動不明真相民眾“臺獨”情緒的主要手段之一。無可諱言,兩岸的隔閡與對立的結構,是兩岸政治與文化分歧化的重要原因。但是,自從2000年民進黨上臺執政後,隨著民進黨當局有計劃地推動“去中國化”,有步驟地進行“一邊一國”、“本土化”、“臺灣意識”、“入聯公投”等“法理臺獨”政治行為,使兩岸的傳播交流處於對立與限制的狀態。敵對性的、有限制的交流,就成為民進黨兩岸傳播政策的主軸。

[責任編輯:王賽賽]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