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聯合晚報》7日社論指出,馬英九結束“出訪”返回島內,這趟行程來去匆匆,一波三折,甚至遇到若干難堪場面,“外交”上稱不上“滿載而歸”,在野黨“立委”當然不放過冷嘲熱諷,有人質疑臺灣尊嚴受損,也有人問,“活路外交還有活路嗎?”
社論説,馬英九上任才一年,“外交政策”的成敗還沒到作結論的時候,但檢討一下交出“期中報告”是應該的。馬當局對所謂臺灣的“邦交國”的“外交策略”大轉彎,停止“金援外交”,這個轉變為眾所週知;因此發生了一些短期的陣痛後果,也是必然。諸如尼加拉瓜總統奧蒂嘉的失禮之舉,如果真的和臺灣查金援舊帳有關,則島內朝野應該追問的是:過去花錢買來的是真的“尊嚴”嗎?
“金援外交”之弊,島內民眾議論已久,就連今日口舌刻薄的民進黨“立委”,回想臺灣過去扮“凱子”所付出的代價,和反而牽扯入的“邦交國”政壇醜聞,尤其陳水扁任內假“機密外交”之名潛藏的貪瀆弊端種種,恐怕沒有人能説,那樣的“外交”手段令人“與有榮焉”吧?更何況,過去“金援外交”的“收穫”到底在什麼地方呢?聯合國會議中“友邦”的發言支援不足以形成氣候助臺返聯之路一臂之力;臺灣領導人外出在島外受到的小學生揮舞國旗夾道歡迎、國宴上賓主把酒言歡等場面,也只不過是虛有其表的枝微末節而已。臺灣在國際間的經貿實力畢竟有點分量,何必在“友邦”面前太過“折腰”而自取其辱呢?
社論指出,臺灣的“外交籌碼”的確不多,但攸關人民利益的關鍵所在,並非繫於那些“小朋友邦交國”的數字。馬英九這幾次出訪“友邦”沒有開出新的支票,出手送禮送出自行車這種“小手筆”更不比以往的排場。若有“邦交國”高層感覺“不爽”,也可想而知。但另一方面,馬當局致力改善兩岸互動,臺美關係亦空前良好,馬英九用自身的低調消除前任領導人累積的“麻煩製造者”名聲;這些點滴努力鋪陳出的友善情勢,都有助臺灣的實質利益。也可見,“正派外交”雖無巧門可鑽,但慢慢走還是走得出一條活路來。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趙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