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中國媒體”欺負“臺灣人”?陳水扁目的險惡

2009年07月07日 15:01: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發表題為《新聞自由與“中國媒體”》的社評説:不明究裏者看到所謂“中國媒體”的説法,以為指的是人民日報、新華網等大陸媒體,可事實上這卻是對臺灣特定媒體的稱呼。陳水扁與島內的本土社團會用“中國媒體”來形容臺灣的特定媒體,是因為上述媒體比較多地報道扁家大大小小的事情。但就市場的角度而言,若陳水扁家消息沒有什麼新聞性,試問有哪家媒體要時時守候在他們家附近巨細靡遺地報道相關新聞呢?

  社評指出,陳幸妤有次在街頭髮飆時,特別對記者抱怨:為何每天跟拍她,而不去美國跟拍馬英九的女兒馬唯中?這個問題的確令人感到非常好奇,為什麼?前一陣馬唯中返臺傳出訂婚的消息,島內媒體也展現跟拍精神報道馬唯中的一舉一動。所以媒體要報道公眾人物的消息,一定是因為該消息具有新聞報道的價值,否則有哪位記者會去辛苦採訪卻又無法見諸報道的事件呢?

  媒體大幅度報道陳水扁家新聞,當然與他家的海外賬戶有關,一對從結婚以來就沒正經上過一天班的年輕夫妻,在海外賬戶裏擁有鉅款,當然有新聞報道的價值,尤其是在海外賬戶未曝光前,他們的父親還大剌剌地對外表示沒有海外賬戶。試想陳致中與黃睿靚若無海外賬戶,媒體還會對他們感興趣嗎?若非陳幸妤也是海外賬戶的受益人之一,試想媒體會去跟拍嗎?

  照正常情況現任“總統”及其親友所受到媒體關注程度,應多於前任“總統”及其親友,因為現任者所擁有的權力會影響一般大眾的生活,所以會引起較多的關注。現今臺灣媒體關注陳幸妤比馬唯中來得多的反常現象,不是因為他們的身份,而是因為他們所涉入的事件。馬唯中的生活單純,馬家也沒有涉入重大弊案,在新聞選材的價值原本就不高,陳幸妤因為父親所涉入影響公眾利益的貪污案,自然就會受到更多的關注。

  社評指出,陳水扁家與本土社團因為島內特定媒體關注較多與公眾利益有關的事件,就將之歸為“中國媒體”,判其主要目的是借此塑造“中國媒體”欺負“臺灣人”的氣氛,營造陳水扁家涉貪是政治事件而非單純司法案件的環境,甚至製造寒蟬效應以壓制媒體報道的新聞自由。偏偏新聞自由也是過去他們念茲在茲捍衛的價值,如今卻用污名化的手段來戕害過去他們所捍衛的價值,真令人不知今夕是何夕。

  最近媒體跟拍陳幸妤,主要是因為陳水扁表示相當憂心女兒無法到美國留學可能走上絕路,因此向馬英九示弱寫了一封“119”求救信,希望馬能“救救女兒”,所引發的新聞報道價值。姑且不論陳水扁此舉是否要故意陷馬英九于不義,就陳水扁辦公室主動發佈消息而言,即可推知陳水扁欲利用再次消費家人安危來達其政治目的,否則何需如此大張旗鼓。

  因為陳水扁被轉述的發言,自然就引發媒體競相報道陳幸妤的動態,以探究事情的真相。陳水扁家不該設計讓媒體跳入火坑,待媒體跟進後,卻回過頭來又將之歸類為“中國媒體”。陳水扁此種對媒體“招之即來、揮之即去”的態度,也反映在執政期間聲稱擁抱新聞自由卻又多方設法關閉特定電子媒體所呈現的矛盾之中。

  社評最後説,總之,維護新聞自由似乎不是他們的目的,而只是他們達成目的的工具而已。一旦目標達成,工具自然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性。這就是為何陳水扁過去説要維護新聞自由,現在卻又用“中國媒體”的污名化手段來達到壓制新聞自由的根本原因。 

瀏覽精彩評論 點擊進入評論頻道



(本文不代表台灣網立場)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