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民進黨的“五一七”活動與“紅衫軍”豈能類比

2009年05月08日 13:45:00  來源:
字號:    

  民進黨的“五一七”活動不排除延長靜坐到520,並以當年的“倒扁紅衫軍”為例,要檢驗馬是否還維持過去臺北市長任內時對待紅衫軍的態度。臺灣《中央日報》網路報今天的社評指出,對於民進黨的説法,我們認為,“五一七”活動與紅衫軍有無法類比之處,但也有應類之處,不能不予以説明。

  社評説,“五一七”活動根本無法與紅衫軍類比,二者領導人不同,成員組成不同,訴求不同,動員方式不同,目標也不同。

  紅衫軍的領導人主要是施明德,他的背後沒有政黨,他也沒有組黨的打算,而民進黨“五一七”活動的領導人蔡英文則是民進黨的黨主席,帶有相當濃厚的政黨鬥爭色彩。

  紅衫軍的組成分子跨越藍綠,不論是領導群或群眾,有藍有綠,因為“反貪腐”是一個超越藍綠的訴求。“五一七”活動的主要策劃者,清一色是民進黨員,在當前藍綠壁壘分明的情況下,來參加活動的大概也是綠色群眾。

  紅衫軍的訴求很簡單,就是“反貪腐”並要求陳水扁下臺。這個訴求是超越藍綠,沒有政黨惡鬥的色彩,事實上,國民黨在當時還處在一個相當尷尬的位置。反貪腐是有許許多多客觀的證據當基礎,而且與意識形態無涉,在民意上也有很高的支援度。反觀“五一七”活動“嗆馬保臺”的訴求,牽扯到意識形態的問題,根本缺乏客觀的證據,在民調上,認同的群眾也相當有限。民進黨若非色厲內荏,又何須對“獨派”團體當日在高雄的活動吹鬍子瞪眼睛?

  紅衫軍的動員方式也與“五一七”活動大不相同。紅衫軍實際上沒有組織,説是一群烏合之眾也未嘗不可,在整個動員的過程中,沒有任何組織力量的介入,完全靠民眾自發性的參與。在紅衫軍集結場合附近看不到一輛遊覽車,即為明證。民進黨“五一七”活動則是一種組織動員的方式,所有黨公職人員都有配額,甚至於還要和“獨派”的南部場搶群眾。

  紅衫軍的目的是要恢復政治價值,尤其是知恥之心。紅衫軍的場子中沒有要參選的候選人,也沒有為特定人造勢,任何一個參與其中的政治人物,義工的身份都要強于政治人物的身份。“五一七”活動是由民進黨發起,帶有強烈的政治動員目的。參加“五一七”活動的要角,蔡英文是黨主席,其他人則是參與年底縣市長選舉的候選人。我們可以預期,在五一七當天,民進黨想要參與年底選舉的政治人物一定會盡全力搶在鎂光燈前。

  社評説,“五一七”活動雖然在許多方面無法與紅衫軍類比,但我們也期許“五一七”活動至少在理性、自製與和平方面向紅衫軍看齊。試想,當時紅衫軍在天下圍攻時,有百萬人之勢,如果硬闖,那將是一場悲劇的開始,但當時的總指揮堅持和平理性,群眾也能自製,因此展現了一場難得一見的百萬人和平抗爭活動,為臺灣民主留下了可貴的一頁。

  “五一七”活動還未開始,但主辦的民進黨已經連“不惜流血”的話都説出來了,看來民進黨就是想要挑戰法律,製造衝突,以此喚回民眾的支援熱情。不過,我們必須提醒民進黨,要小心這是一條不歸路,而且是一條通向永遠在野的不歸路。

瀏覽精彩評論 進入評論頻道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