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激蕩三十年成正果 兩岸“三通”全面實現

2009年04月27日 13:32:00  來源:中國新聞網
字號:    

  第三次“陳江會”簽三協議、發表一共識,俾補闕漏,畢二次“陳江會”未竟之功,宣佈將開通兩岸定期航班、就大陸資本赴臺投資達致共識,標誌著兩岸“三通”已經全面實現。

  自一九七九年元旦大陸首倡“通航通郵”、“發展貿易互通有無”,兩岸“三通”跨越三十個春夏秋冬,波瀾曲折,歲月蹉跎,終於二00八年底出現大躍進。其後勢如破竹,從“基本實現”至今日“全面實現”,不過短短四月有餘。 

  此間觀察人士認為,兩岸全面、直接、雙向“三通”之實現,利在兩岸、功在當下、造福民族、澤被後世,必將為兩岸和平發展,厚植兩岸共同利益,創造兩岸互利雙贏,奠下堅實牢固根基。而反觀“三通”全面實現之不易途程,思其將釋放之澎湃歷史張力,也予人啟示。啟示至少有三:

  ——大勢所趨,不可拂逆。

  一九四九年後的三十年間,兩岸雖呈隔絕態勢,然血脈相連,“破冰”的內在衝動從未停歇。三十年前,大陸方面審度兩岸時勢,順應時代潮流,以充滿民族感情的《告臺灣同胞書》,率先發出兩岸“三通”呼籲,並一以貫之,實乃高瞻遠矚、順時應人之舉。

  二十二年前,臺灣宣佈開放赴大陸探親,固然有老兵在內的臺胞疾呼力爭等動能,也有時任領導人以國家民族為念、順勢而為之功,功在“破冰”。其後,兩岸“三通”雖因“戒急用忍”、“臺獨”勢力窒礙而步履蹣跚,然“青山遮不住”,其浩蕩大勢終如“東流”之水不可逆轉。去年,兩岸關係“峰迴路轉”、“柳暗花明”,“三通”遂馳步躍進,直至今日全面實現。

  ——“九二共識”,互動之基。

  體現一中原則的“九二共識”,本為當年兩會商談重要成果。兩岸“三通”全面實現的歷程表明,“九二共識”既是兩岸能否良性互動、兩會商談能否取得成效的基礎,也是兩岸關係能否和平發展的基石。什麼時候認同了,什麼時候堅持了,“三通”進展的步伐就大就快;什麼時候不認同,什麼時候不堅持,甚至背離了,“三通”的步伐就小就慢。

  去年五月以來,正是因為兩岸都認同和堅持“九二共識”,才有了兩會商談的重啟,有了三次“陳江會”,有了九項協議的簽署和一項共識的發表,有了“三通”的全面實現。若以此為鑒、為範例,持之以恒,不斷突破,兩岸經濟合作必可進一步深化,在共禦全球金融危機中收穫豐碩成果,在激蕩的全球經濟大舞臺上展現充沛活力。

  ——求同存異,共創未來。

  三十年前的《告臺灣同胞書》曾明確提出,“我們寄希望於臺灣人民,也寄希望於臺灣當局。”兩岸“三通”從提出,到局部突破,到基本實現、全面實現的演變昭示: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的主流民意,割不斷的兩岸同胞親情,始終是推動“三通”實現的最根本動力。“三通”既符合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也符合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的時代潮流。只要兩岸的領導每人平均能以兩岸同胞的福祉為重,以國家民族的利益為重,順乎民意,應乎潮流,本著建立互信、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創雙贏的精神,展現高度的政治智慧和遠見卓識,先經濟,後政治,先易後難、循序漸進,持續擴大兩岸共同利益,造福惠及兩岸廣大民眾,就必能共同締造和平發展、穩定雙贏的兩岸關係,取得像“三通”實現這樣兩岸互利雙贏的重大成果。

  眾所週知,兩岸關係有其複雜性、敏感性。但三十年“三通”跌宕的歷程也表明,作為命運共同體的海峽兩岸中國人,完全有能力、有智慧掌握自己的命運,把握兩岸的前途。

 

  周易曰:“聖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兩岸“三通”,激蕩三十年,“終成正果”。下一個三十年呢?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將是兩岸中國人及海外僑胞的共同期待。(中新社評論員 董會峰)


 更多精彩評論

[責任編輯:趙靜]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