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法律系難道都盛産陳致中這樣的“高材生”?

2008年08月28日 09:31:00  來源:
字號:    

  陳致中夫婦侃侃而談“單純人頭”,“只是被支配、被指示”與“太超過”等説法,已經成為坊間茶余飯後的談資。許多人開始疑惑,臺灣的法律教育真是這樣嗎?如果不是,臺大法律系怎麼會教出陳致中這種學生?
  
  臺灣《聯合報》社論指出,“司法”實務所謂的人頭,是指“非交易主體”被惡意拿來充當“交易主體”;在涉及刑事犯罪時,人頭就是真正犯罪人(所謂“間接正犯”)的工具。然而,人頭的法律責任要看相關規定和事實才能認定,至少在行政與民事上的責任,未必都能免除。人頭必以無行為的“意志”為前提,其情節無非兩種:一、完全不知;二、或者被脅迫而欠缺自由意志,只能機械式的照作。所以,陳氏夫婦若明知自己在為他人開戶時,唯一可能構成人頭的情形就是被脅迫了;此所以他們一再説是“被支配與指示”、“母命難違”。然而,一個將滿三十歲,為人夫甚至為人父的法學碩士,如何可能以母親的意旨為無法抗拒的脅迫,而全無反抗的餘地,任何法官恐怕都作不出這樣的認定;尤其從陳致中自言“深信父母的清白”看來,他的角色應較接近“自由信徒”,而非“人頭”。因此,我們對陳致中的驚異其實有兩方面:一是學法律可以學到如此不通,一是自貶為違法工具角色可以説得如此無愧!
  
  將這樣一個特殊個案誇大為法律教育的失敗,或是臺大法律系的失敗,容有以偏概全之虞。但如果宏觀地回看我們的社會,思索陳致中這樣的不通與無愧,隱隱然還是可以看到一些所以致此的原因。觸目可見,隨著臺灣的法治化,和法律漸深入社會各個角落,法律系教授憑其專業技術與語言的優勢,在各個領域都能佔到不錯的位子,使他們形成了一股新興勢力。這些法律教授的社會活動,看在學生的眼裏,無形中也影響了他們的價值觀和行為模式。
  
  社論説,這幾年我們看到法律系教授出格的行為舉止,相對於社會各界的期待,諸多奇言異行還真令人嘆為觀止。例如:“行政院”幾位法律系出身“閣員”設計的抵抗權;多數“委員”為法律系教授的“行政院”訴願會,做成公然違反訴願法的“公投案”決定;多數“委員”為法律系教授的“行政院中選會”,做成公然違反“公投法”的“公投綁大選”決定;半數成員為法律系教授的“大法官”,違法受理由偵審對象提出的指摘審判個案“違憲”的聲請,並做成解釋,干擾審判的進行;更不消説,少數法律系教授或在非法律系教法律的教授,一再以粗口評論公共事務,甚至招攬仲裁,圖謀暴利。這些林林總總的現象,看在法律學子的眼裏,發現法律可以如此隨心所欲,如此表裏不一;最後會造就一位如此不通與無愧的陳致中,又有什麼奇怪?
  
  所有大學法律系的教授實在應深以陳致中的案例為戒,在課堂上講授法律課程時,一定要不憚其煩的回到所有法律制度背後的正義理念。實定法當然不會完美,“立法”技術或政策權衡的瑕疵在所難免,因此法律的解釋可以在一定情形下突破文字,這樣的彈性當然是可以容許的;但即使作法律的補充,亦應回歸該法背後追求的正義理念,亦即“法後之法”。為體現法律正義而調適變遷的必要彈性,豈可與謀求私利而玩弄法律混為一談;兩者的差別,只要看前面舉的幾個例子,便可一目了然。
  
  尤其,社論認為,法律系教授在公開場合的一言一行,都應考慮到這個法治程度還不高的社會和民眾,會受到如何的潛移默化。有如美國法學家龐德所稱的社會工程師,法律系教授傳播的法律印象,是直的、正的,還是橫的、歪的,影響的是整個社會結構的穩定。能不慎乎?能不慎乎!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