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站在民進黨殘破廢墟上 蔡英文下鄉會有何感悟

2008年06月27日 13:56:00  來源:
字號:    

  蔡英文接任民進黨主席後,日前首度偕同黨中央一級主管下鄉,南下嘉義縣舉行中常會,還做了半天農人,下田和農民一起收割稻穀、采收水果,並在廟口和基層民眾搏感情,未來計劃全省走透透。臺灣《中華日報》社論認為,問題是,蔡英文打著“與土地對話,向人民學習”的旗號,下鄉尋尋覓覓,能有什麼感悟?又能找到什麼?

  一般政治人物莫不“坐地方望中央”,“中央”級的政治人物下鄉趴趴走,則必然有所為而為,而不可能是“吃飽換餓”即興式作為。蔡英文啟動下鄉之行,走進基層,深入農村,當她貼近臺灣“三農”─農村、農民、農業時,或可和農村的歐吉桑(大媽)、歐巴桑(大叔)“把茶話桑麻”,惟其一片衷心,豈無“項莊舞劍”之意?畢竟,做為臺灣最大“在野黨”的黨魁,蔡英文身負民進黨昂然再起的深責重任。

  社論説,從二○○五年“三合一選舉”,到今年“立委”選舉、“總統大選”,民進黨一路落敗,終至交出政權淪為“在野黨”。在民進黨遭逢創黨以來最大挫敗,竟至一切幾至“歸零”之際,蔡英文基於為民進黨效力的使命感,臨危自計,慨當以慷,出馬參選黨主席,一擊中的,成為第十二任黨魁。然而,站在民進黨兵敗如山倒之後的殘破廢墟上,套用謝長廷曾説過的詩句,她豈能沒有“拔劍四顧心茫茫”感?

  上述詩句,語出李白《行路難》,上句為“停杯投箸不能食”,如用來形容蔡英文心境,她在“停杯投箸”之後“拔劍四顧”,所思所想,應在於為民進黨找出一條可以向前行的道路。蔡英文不失民進黨論述能力較強的一位,她在“五二二”就任黨主席演説提出“三個加強”─“加強與公民社會的對話”、“加強與基層黨員的互動”、“加強和立院黨團的協調”,卻未揭示如何建構民進黨的核心價值。

  社論指出,民進黨“從野”裏來,“執政”八年後,又回到野裏去,陳水扁揭橥的“清廉、勤政、愛鄉土”,早已毀於漫天的貪腐弊案,這之於蔡英文無疑是最大的痛。雖然扁政權不堪重記取,但蔡英文仍肯定陳水扁“執政”期間,對深化“臺灣主體意識”所做的貢獻,從而認為“臺灣主體意識”將使民進黨更為團結,也將使整體臺灣人民更團結。無疑的,蔡英文擔任黨魁期間,應會以“臺灣主體意識”的維護者、闡揚者自期。

  事實上,民進黨之於“臺灣主體意識”已不能擅專。再者,有別於主體意識的“臺獨”意識,在臺灣則已窄化為“有行無市”,這想必為蔡英文所深知。

  社論最後表示,民進黨以“臺獨”意識起家,但形勢比人強,蔡英文難再緊抱“臺獨”神主牌,只能堅持本質上與國民黨幾無二致的“臺灣主體意識”,其處境之艱難可想而知。蔡英文在部落格自稱喜歡“發呆”,其所謂“發呆”應是“深思冥想”的同義詞,爾後每有下鄉走入基層,她必做的一項功課應是“發呆”─研精苦思,為民進黨覓取讓人民感動的核心價值。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