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聯晚:不悔過不自省 莊國榮不獲續聘咎由自取

2008年06月23日 09:43:00  來源:
字號:    

  臺灣《聯合晚報》22日發表社論指出,莊國榮不被政大續聘,從一樁原本“還可以同情”的案子,卻發展至“咎由自取”的轉折,關鍵仍在莊國榮自己!莊國榮似乎從來沒有真正自省過,為人師表,職司教育主管業務,不但不回避選舉場合,甚且以粗俗的“幹”字罵人。這行徑,作為公務員都是不對的,又如果稱之為某校某係教授,學界和社會大眾會不以為意嗎?

  社論説,政大不續聘莊國榮案,若意外地可能影響莊國榮轉至他校任教機會,而莊國榮又誠心悔過,雙雙思索轉圜餘地,則這事或許尚不至發展到太難堪的地步。但莊國榮自己沉不住氣,又是譏諷馬英九如天皇,又是要到“總統府”絕食抗議,把一樁大學人事案硬咬成“政治迫害”事件,這就把旁觀者原有的“一點點的同情”,都化成口水的炮灰了!

  政大不續聘莊國榮,不論從莊國榮自己引發的爭議,或學者從政後再返校園的通例,政大自有判斷許可權。近年來的高教行政發展方向,多傾向主張教授治校、校園民主、大學自治。所以,政大考慮其風格和自律規範,決定不續聘莊國榮;但如果其他大學另有主張,可能提供莊國榮教職的機會,基本上也是合理的。“教育部”應尊重政大決定,但也給莊國榮繼續服務教育界的機會,以此原則處理這件不續聘案。

  可是,其他大學即便願意給莊國榮教書機會,他本人卻如果不改“一碰政治便抓狂”的語言行徑,試問,到底是誰觸犯了學術與政治之間的界限呢?值得提醒的是,馬英九跟任何一位政治領袖一樣,有義務接受監督和批評,但“莊國榮式語言”對馬英九及其家人的攻擊,與馬的政績有何相關?那叫人身污衊,並非因為其綠而遭秋後算帳。

  社論最後表示,談論莊國榮不被政大續聘案,可以無關藍綠立場。這是一起攸關教育工作者自律規範的問題,各界也應借此檢討“學”與“仕”的界限。基本上,政治與教育之間不應搞不清分際,但在“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下,很多人濫用教授與政客的舞臺切換。有人如莊國榮不珍視自己為人師表的榮譽感,但也有特定大學和係所幾乎成了“高官退休”的去處,這兩種現象同樣值得學界檢討。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