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媒稱讚“胡吳會”為“兩會”協商營造樂觀氛圍

2008年05月30日 09:09: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發表社論文章説,中國共産黨和中國國民黨的領導人,日前終於在善意的氛圍下會面了,雙方除了確定六月中旬讓兩岸“兩會”復談,雖然直航等問題都還得要等後續的兩會協商後才算正式拍板,但至少這場吳胡會的成功,已經為六月啟動的兩會協商營造了樂觀的氛圍。

  社論説,看到國共兩黨高層握手寒喧的畫面,實在令人感慨萬千!這兩個政黨對立鬥爭了大半個世紀,種下多少歷史恩怨?如今兩黨領導人都將“和平”標舉為最高價值,都宣稱要把人民的利益擺在最前面,回首前塵那一頁頁國共鬥爭史,曾讓多少世代的青春歲月、生命記憶,綁在這滾動的大歷史洪流裏?如今這一切俱成歷史陳跡,説它“一切盡付笑談中”好像太輕,但好像也只能説“一切俱往矣”,不是嗎?沒有這一頁複雜糾結的歷史,也就不會有今天這般複雜難解的“兩岸關係”了。

  無論歷史的過往如何,終究還是只能交給史家去評斷。而怎麼書寫未來歷史的任務,還是操持在新世代的手上。該怎麼讓未來的兩岸關係邁向和平的、和解的、對話的,再進一步進展到合作的、互利的狀態,機會其實也操在雙方領導人的手中。僅就這一點而論,先是博鰲論壇的“蕭胡會”,然後再推進到這次的“吳胡會”,可以看得出來,兩岸執政當局從迂迴試探到正面對話,都付出了相當的心力,雙方都在語言修辭上細心斟酌,所有可能引發彼此敏感聯想的字句都儘量避免;雙方也都在傳達善意的論述上悉心佈局,好讓彼此都有各自的詮釋空間。

  某種意義上,這種語言工程的重建是必須的。畢竟兩岸對話的中斷,乃至長期的對立僵持,除了彼此零和對抗的挑釁外,很大部分就是肇因于雙方長期惡言相向所形成的惡性迴圈。當兩岸不再在對方的語言中挑毛病、作文章,而是致力尋找彼此的最大公約數與善意,自然也就轉而形成良性迴圈了。

  社論最後表示,不諱言説,兩岸過往都對“前提”的堅持一步不讓,永遠都是“先要對方如何如何……,才能如何如何……”,結果落得雙方都在努力“鑽牛角尖”,最後當然是什麼都談不下去。如今兩岸顯然都學會了暫時擱置爭議,説是“存而不論”也好,説是“各自表述”也罷,至少都願意求同存異,也都願意讓對雙方都有利的部分議題“先行”,等到累積了一定的互信基礎,再往更敏感、更高層次的議題推進,只要維持這種“務實”的態度不變,那麼一步步找出雙方都可以接受的模式,就一點都不困難了。真的,鬥爭的年代已經過去了,兩岸政治喊話的年代也該過去了,如今何妨都集中在實質問題的解決上,各自發揮智慧呢!

[責任編輯:李傑]

相關內容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