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勿寬容不法”是現在臺灣最需要的公民品質

2008年01月07日 09:38:00  來源:
字號:    

陳長文:我不知沈檢察官讀耶林這段話時,心中可有絲毫羞愧?
  

  1月3日與馬英九聯名告發侯寬仁、沈明倫、周士榆等三名特偵組檢察官,偵辦謝長廷“特別費”案涉及公務員濫權不追訴罪的知名律師陳長文,日前在臺灣《聯合報》發表題為“寬容不法 世上最卑鄙行為”的文章,對三位檢察官在他提告後的強烈回應,發表感言。

  陳長文全文如下:

  馬英九對侯寬仁製作筆錄不實提出告訴,筆者並與馬英九聯名告發沈明倫等檢察官在陳雨鑫(謝長廷幕僚)案濫權不追訴後,沈明倫檢察官以德國法學家耶林著名的文章“法律的鬥爭”來“自況心境”,乍聞之,筆者只有“啞然失笑”四字可以形容,如果耶林在世,甚至會感到憤怒吧。 

  在耶林所寫的“法律的鬥爭”中鏗鏘地表示:“法律能夠存在,乃依靠人們對於不法,肯作勇敢的反抗,若因畏懼而至逃避,這是世上最卑鄙的行為。我敢堅決主張,吾人遇到權利受到損害,應投身於鬥爭出來反抗。此種反抗乃是每個人的義務。” 

  我不知沈檢察官讀耶林這段話時,心中可有絲毫羞愧?耶林的擲地之聲,可不是叫那些被檢察官以違反正義方式侵害權益的人噤聲不語,而正是呼籲所有人,遇到侵害人民權益的檢察官,都應不計身分、不計利害站出來反抗。 

  在法律的鬥爭一文中,耶林還舉個被法律人引為經典的故事。“英國人民旅行歐洲大陸,若受旅館主人或馬車馭者的欺騙,縱令急於出發,亦願延期啟行,向對方交涉,雖犧牲十倍的金錢,亦所不惜。” 

  換言之,既便權利只被侵一分,英國人的習慣是不惜付出十分的代價來索回那一分的正義!因為他們計較的不是個人的利害得失,而是社會的公理正義,也正由於英國人這種對個人權利受侵害時絕不妥協的態度,漸漸的,整個社會就不再有人膽敢濫用權力欺淩他人,因為掌握權力的人知道被欺淩的人會以十倍力量捍衛私權,他絕討不到好處!於是強淩弱、眾暴寡的不義泛惡,也就會漸漸絕跡。 

  這種堅持,才是耶林為文的精義所在。為個人權利奮鬥,不會因為被侵害的人要不要選“總統”、有沒有當過“法務部長”而有所不同,那是每一個人的當然義務,怯懦不為者,耶林以“世上最卑鄙的行為”稱之,因為這樣的人默許惡行而助長惡行的,其惡甚至不下于為惡之人。 

  這時,當我們用耶林在“法律的鬥爭”一文中所樹立的行為準則,回過頭來檢驗馬英九時,兼有法律人、權利受侵害人以及“總統”參選人三種身分的馬英九,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難道還不明顯嗎?馬英九可以選擇當個“悲情的受害人”,默不吭聲,這對他的選舉是有利的,因為臺灣社會向來有同情弱者的傾向。但如果馬英九這麼做,我對他才會十分失望,若干社論認為馬英九應保持“總統”參選人的高度,不宜興訟,但如果馬英九面對法院判決都指謫檢察官有製作不實筆錄的行為,卻還選擇不作為的話,其不但沒有參選“總統”者的高度可言,根本是在“爛土中和稀泥”。 

  最後讓我們再次咀嚼耶林的話。 

  “‘勿為不法’固然可嘉,‘勿寬容不法’尤為可貴。蓋不法行為不問是出之於個人,或是出之於官署,被害人若能不撓不屈,與其抗爭,則加害人有所顧忌,必不敢輕舉妄動。”“故凡勸告被害人忍受侵害,無異於勸告被害人破壞法律。不法行為遇到權利人堅決反抗,往往會因之中止。是則法律的毀滅,責任不在於侵害法律的人,而在於被害人缺乏勇氣。” 

  “勿寬容不法”這是臺灣最需要的公民品質! 

  (陳長文1944年生,哈佛大學法學博士,現任理律法律事務所執行合夥人兼執行長、“中華民國”國際法學會理事長,曾任海基會秘書長、副董事長。)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