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一再悖離社會正義 臺“司法”威信掃地

2007年11月27日 14:44:00  來源:
字號:    

  “司法”原具有定爭止紛功能,臺灣近來卻一再因為“司法”的裁判,成為引發社會紛爭的源頭。理應是社會正義最後防線的“司法”,如今卻反而成為戕害社會正義的助力,難怪“司法”難有威信。

  高雄市長的“走路工”事件,從是否可以作為當選無效的理由,到是否構成賄選,法院的見解一再帶給外界“驚奇”。有人認為,此一事件正足以彰顯審判之獨立,讓每位法官對一件事情表達完全不同的見解;卻同時也讓人擔憂,當“獨立審判”發展成“獨裁審判”時,“司法”又會給社會帶來什麼價值及行為準則?

  走路工事件是否構成“當選無效”或“選舉無效”,無論支援與否,一、二審法官至少都指責,陳菊陣營在選舉前夕以突襲方式稱黃俊英發放走路工,作法有不當之處。如今,賄選案法官直接認定走路工是參與造勢活動的“工資”,三個庭的法官就對“走路工”作出三種不同見解,顯示不同法官對於選舉公平性該如何維持,心中之尺南轅北轍。

  正如臺灣《聯合報》文章所説,選舉時的“走路工”,究竟是“賄選”或是造勢“薪資”,法官所説不論是闡明社會現況,或是象牙塔中的自我想像,都衝擊社會一般認知。此一判決,宛如讓人重見昔日法官在判決書中直接寫下:賄選是臺灣“社會文化”。賄選究竟是犯罪還是社會文化行為,該不該處罰?同樣念法律的人,至今沒有的共識不説,“法務部”反賄選反出這種局面,還能説有什麼成效?

  “走路工”並非法律名詞,法官將民間對賄選俗稱的“走路工”認定為參與競選活動薪資,已不單是法律見解的論辯,而是事實認定已違反一般社會經驗法則。這樣的認知,是法官的思想前衛?還是無法穿透人性?

  “司法”裁判所畫下的標準,對民眾行為具有指導功能;但最近“司法”卻像趕流行似地,在“立委”要求下放寬查賄標準,過去被認定涉嫌賄選的炒米粉、走路工,紛紛遭到挑戰,逐一退守。守護正義的“司法”,難道也要幫臺灣道德的沉淪再推一把?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