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中時:避免二元對立 給第三勢力留一點空間

2007年11月21日 15:06:00  來源:
字號:    

  在朝野兩大政黨紛紛預估明年區域“立委”當選席次之際,數個以第三勢力為標榜的小黨也相繼提出他們的不分區名單,除了既有的政黨臺聯黨、新黨外,令人矚目的還有第三社會黨、綠黨、以紅衫軍為背景的紅黨、臺灣農民黨等,他們雖然都提名了相當數額的區域“立委”,但主要還是盼望能在三十四席的全臺不分區席次中,殺出一點點空間。臺灣《中國時報》今天的社論指出,這一點也確實是觀察未來臺灣政治走向的重要指標之一,只不過截至目前為止,這個被期待的“第三勢力”會不會被選票建構出來?並不太令人樂觀。

  臺灣第七屆“立法委員”選制改採“單一選區兩票制”,理論上這是一個整合“小選區制”與“政黨比例代表制”于一爐的選制,而在一百一十三席的“立委”總額中,區域“立委”就佔去七十三席,不分區席次僅佔三十四席,這種比例不要説能否“舉足輕重”,連陪襯的份量都談不上。比重過低還不是主要問題,任何第三勢力要提名不分區席次,還面臨種種超高門檻的限制,例如依最新修訂的“選罷法”規定,各政黨須于最近一次“總統、副總統”選舉得票率達二%;最近三次全臺不分區及僑選“立法委員”選舉得票率曾達二%;現有“立法委員”五人;或第七屆區域及原住民“立委”選舉推薦候選人達十人以上,始得提出政黨候選人名單。投票後政黨得票比率須達五%以上,始得分配當選名額。不諱言地説,這種制度設計,不僅是處處在替既有大黨著想,也處處是在使勁踩死小黨的存活空間,已經是可以被歸類為“小選區制”了。

  社論指出,而在這般困頓的情境下,眾多“第三勢力”依舊是打死不退,不斷在“不分區”提名名單上“各顯神通”,意味他們對臺灣的選民還是“有所期待”!換言之,“兩票制”的設計既然讓區域“立委”與不分區“立委”的民意基礎彼此脫鉤,各自獨立爭取選票,那麼選民這第二張的政黨票究竟怎麼投?就提供了相當大的想像空間。換言之,假如區域“立委”的選票已經被兩大黨吃幹抹盡,那麼選民有無可能在政黨投票上,做出某種“另類選擇”?至少就民調數據看來,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

  社論説,第三勢力寄望的第一種選民,是有一批為數不少的“含淚選民”,他們分居藍綠的兩端,信念堅定,但可能都對主流政黨的路線走向感到不滿,但他們基於對手政黨會坐大的畏懼,所以區域“立委”一定會“含淚投票”,但在政黨投票上,他們就有可能會借機“表達不同立場”,這是臺聯黨與新黨等小黨最期待打開的空間。第二種選民,則是那批既不含淚,也對兩大黨同時感到嫌惡的選民,如果沒有第三勢力,他們可能根本就是一批選擇“不投票”的選民,這批選民在民調上一直佔有兩成左右的比例,若能適度開發,未嘗不能形成一股力量,第三社會黨等小黨應該就是想要經營這批選民。

  只不過,這一切都還只是假定,到底屆時能不能開出第三勢力的選票,真的只有選民才能回答。要知道,任何政黨的得票都必須超過5%的門檻,才有機會分配到不分區的席次,以投票人數一千萬計,至少要得到五十萬張選票才能搶到一席,這種難度坦白説是相當高的,特別是屆時如果區域“立委”選情緊繃,勢必將大幅壓縮不分區投票的空間,第三勢力各政黨在缺乏資源,不願整合,活動空間又被擠壓的情況下,能不能殺出一絲空間?真的不敢令人太樂觀。

  社論最後表示,假如將殘酷政治現實先擱在一旁,或許我們進一步該追問的,並不是臺灣究竟還有沒有第三勢力存活的空間?而是臺灣的當下或未來該不該有個非藍非綠的第三勢力空間?要知道,源自歐洲的政黨比例代表選制,當初設計的初衷就是要“保障少數民意”,避免臺灣走上意識形態的兩元對立。換言之,第三勢力做為一種“另類”的存在,應該是臺灣的資産,它象徵臺灣的政治依然存有多樣性的變幻空間,並非永恒的墮入“非藍即綠”的兩極對立深淵。問題是如果明年選舉的結果是將這股微弱的力量與聲音也徹底清除掉了,臺灣未來的政治會更令人期待嗎?這恐怕是我們很快就要思索的課題了。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