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執政成績空白 陳水扁只剩一張嘴

2007年11月14日 09:31:00  來源:
字號:    


  臺灣《聯合報》13日發表社論説,呂秀蓮語出驚人,聲稱拿到政權“真的是靠一張嘴”。這或許只是一場失言風波。呂秀蓮為強調演講的重要,説她和陳水扁到處演講,和大家握握手,微微笑,就“拐到選票”。“正副總統”搭檔如果真以舌燦蓮花就贏得選舉,只能説語言的力量太驚人。

  不過,靠一張嘴贏得政權的陳水扁,同樣的一張嘴,卻也用來淩厲地傷害了臺灣人民。“太平洋又沒加蓋,認為中國好可以游過去啊”,臺灣領導人打算把老百姓掃地出門嗎?口出此言,是為展示伶牙俐齒的本事,還是如實反映了心中的褊狹刻薄呢?如果呂秀蓮所欲強調的是語言力量驚人,則陳水扁正是在運用這驚人的語言力量,展現了他個人和民進黨非同一般的執政風格。

  社論説,陳水扁在競選場子中滔滔不絕,攻擊對手滔滔不絕,宣傳政績滔滔不絕,為自己和家人身陷貪腐風暴而強辯更是滔滔不絕。這種口才已達到了堪稱“口不擇言”的地步,不管是他的政治對手或黨內同僚恐怕都深有同感,也所以呂秀蓮的“靠一張嘴拿到政權”或許並非失言。但“口不擇言”即使是一種生存競爭的本領,卻未見得是一般人認定值得尊敬的人格特質。陳水扁的語言風格,遂成了觀察臺灣政治、甚至影響社會風氣轉變的一個研究標的。

  陳水扁的語言,大致有幾種類型。最常見、也就是呂秀蓮所謂拐騙選票用的,通常以買空賣空、虛誇不實的選舉語言為主。例如早先曾經聲嘶力竭要“拚經濟”,大張旗鼓開了經發會之後不了了之;如今以更加舖天蓋地的手法搞“入聯”,連陳水扁也自承“公投”後“什麼事都不會發生”,民進黨卻仍賠盡各種行政資源在所不惜;經濟搞不好,仍睜眼説瞎話稱“競爭力不輸南韓”;金融改革、司法改革、教育改革皆一敗塗地,繼續面無愧色稱“堅持改革到底”。這種名實不副、簡直擺明説謊的選舉語言,以誤導性的資料和虛幻的願景麻痹了部分選民;但執政能力每下愈況的結果,是耽誤了臺灣的發展機會,至今成為很多小民直接向陳水扁嗆聲“活不下去”的主因。

  社論説,陳水扁語言的另一類型,以分裂社會、挑激族群、製造對立、散播仇恨為主。這是陳水扁的最大罪孽,有人痛批對族群感情的傷害效果直比希特勒的仇恨統治。“太平洋沒加蓋,可以游過去中國”只不過是最新例證而已;凡遇到民眾表達不滿即扣以紅帽子,或指為中共同路人,或歸為紅衫軍。對於競爭的政黨和對手當然是極盡抹黑和污衊能事,從罵蔣介石是殺人元兇到誣指馬英九“新賣臺集團”種種,以領導人的地位卻蓄意製造社會分裂,向臺灣社會散播的仇恨種子,有朝一日是否須待法律規範才可能修復這種傷痕?

  社論説,陳水扁的語言另有一種類型,呈現了他尖酸刻薄的人格特質和浮淺貧血的文化底蘊。不管是用錯成語到“罄竹難書”的地步,或譏諷小市民“活不下去還能去看音響展”;就展現其人“人之所以為人”的素質而言,評價如何,已經在一般民眾之間形成公論。陳水扁尖刻傷人的用語和強辯到底的特色,輿論不時以“陳律師”予以形容,卻令很多律師同業抗議其誤導了律師的公眾形象。以一個人的風格即形塑了整個行業的刻板印象,難道不是“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粥”?

  民進黨執政近八年,如今陳水扁所至,民眾嗆聲如影隨形,但陳水扁猶四處遊走口無遮攔;“執政成績空白”與“只靠一張嘴”形成了強烈的反諷。當年拿到政權只靠一張嘴,由陳水扁競選搭檔的呂秀蓮親口證實;如今執政也只靠一張嘴,亦由民怨載道的政治現況所證實。陳水扁用一張嘴,寫下了他的執政紀錄。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