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中央日報:陳水扁已經在安排他的選後佈局

2007年11月12日 15:33:00  來源:
字號:    

 
  臺灣《中央日報》網路版今日發表社評説,陳水扁繼説出“經濟搞好,未必選得上”後,日前又回嗆民眾:“活不下去的人還有閒情逸致買門票參觀音響大展,臺灣不錯嘛!”身負民進黨大選輔選重任的兼任黨主席,陳水扁難道不知道這樣的反應對謝長廷的選情不利嗎?可是為何他不在乎?身為抬轎者總是不聽坐轎者的指揮而有自己的一套走位邏輯呢? 

  唯一的解釋就是他目前根本不關心謝長廷會否勝選,他最關心的是如何能順利完成選後佈局,讓他能夠在卸任後持續發揮政治影響力,否則他又如何能從“公務機要費”等案件中全身而退呢?這就是他為何要喊出“公投”領票數要衝到一千萬張的原因,因為“入聯公投”若通過,他就可在深綠的支援下,藉此議題達成持續綁架當局、綁架司法的目的。 

  社評説,謝長廷陳水扁之間的情結非自今日始是大家所熟知的事,陳水扁希望蘇貞昌代表民進黨參與“總統”大選也是公開的秘密,再加上2006年底北市長選舉謝長廷不要陳水扁站臺的矛盾,如果陳水扁未能盡棄前嫌而不賣力為謝輔選,似乎也可理解。更何況謝長廷若勝選,“公務機要費案”未必就不會延燒到陳水扁身上。一方面是“檢察官”與“法官”的自主性日高,另一方面不確定謝長廷必定不會以影響“公務機要費”等案的判決,來建立自己的執政權威。為了自保,當然就要藉由卸任前即佈局完成的政治影響力,來影響卸任後司法案件的判決。 

  社評説,陳水扁當然不喜歡馬英九,可是他深知馬英九是個老實的法律人,當選後應該會謹守政治與法律的界線,不會刻意藉由影響“公務機要費”等案的判決,來樹立自己的執政權威。基於兩害相權取其輕的原則,馬英九當選對陳水扁而言,反而傷害較小。這就可解釋為何陳水扁總是不理會謝長廷所提出的任何選舉訴求,完全依據他自己所訂的選舉主軸來從事輔選活動。 

  如果大家不健忘的話,陳水扁當初兼任民進黨主席時曾有猶豫。猶豫的原因之一就是“立委”選敗後是否要下臺的問題。後來經民進黨內達成即使“立委”敗選主席也不用下臺的共識後,他就欣然接受兼任民進黨主席的職務。因為若兼任黨主席必須為“立委”選敗而辭職負責,他將失去以抬轎者的身分繼續按照自已步調從事輔選活動的正當性,那不如不兼主席而以“總統”身分還比較有正當性。以民進黨的執政成績及藍綠選民結構的生態,陳水扁又怎會不知道“立委”選情不樂觀呢? 

  社評認為,謝長廷是代表執政之民進黨的“總統”參選人,理論上執政黨及政府各部會應該給予適時的支援以利勝選。可是謝長廷每每提出有利勝選的“幸福經濟”主張,就被執政黨及政府相關部會大澆冷水,讓外界搞不清楚到底誰在代表民進黨參選。如果從陳水扁在進行選後佈局的角度來看待民進黨的輔選策略,就可理解為何謝長廷所提出的訴求通常只有一天,或甚至僅有數小時的壽命。

[責任編輯:李傑]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