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9_210*60
關鍵詞:
台灣網  >   評論中心  >   海峽時評

臺灣中産階級出走 當局只會望而興嘆

2007年11月08日 09:07:00  來源:
字號:    

  《人民日報海外版》臺島夜話欄目刊登臺灣美商美林證券公司總裁馬淑靜的文章表示,日本學者大前研一用“M型社會”形容臺灣社會貧富懸殊的惡化情形,極貧與極富兩個階級不斷增大,情形若不改變,長此以往臺灣的中産階級有一天將不復存在。 

  文章表示,“中産階級”是一個尚沒有確切定義的名詞。一般來説大家可以依他們的收入,教育程度,職業上專業化的要求,在職場上的影響力,社會上的活動能力等等來界定。臺灣的中産階級的確有逐年流失的現象。根據某機構舉辦的中産階級專題研討會報告,臺灣中産階級外流的主要因素有二:第一,從1989年到2006年,臺灣每年因為政治、經濟、教育、家庭等因素選擇移民的人數,最少有8000人上下,最多曾達到每年35000人。18年下來的總和約在35萬人左右。這些移民外地的臺灣人大多屬於中高等收入、教育程度在大專以上、學有專長具有一定的專業能力等,完全符合中産階級的屬性。第二個原因是由於職業、求學等需要,移居大陸的臺灣人激增。海基會公佈的資料是約75萬台灣人定居大陸,許多臺商都認為這個數字是海基會故意嚴重低估。在大陸長久定居的臺商或其他人士也多半屬於所謂的中産階級。粗略算來,近十多年來臺灣流失各地的中産階級已超過百萬,更可能接近200萬,逼近臺灣總人口數的十分之一。

  在同一時期內,臺灣卻無法吸引世界其他各地的中産階級來臺定居,多年來臺灣的新移民群多屬外籍新娘或外勞。毋庸諱言,這些新移民的教育水準偏低,經濟和社會地位也達不到中産階級的水準,總的來説,臺灣中産階級大量流失的説法基本上正確,而這個現象帶給臺灣社會的影響十分嚴重。

  文章指出,首先從臺灣近年來的選舉來看,無論是“立委”或“總統”選舉,投票率一路下跌,中産階級大批出走對此産生了一定的效應。社會學者分析,臺灣的中間選民以中産階級為主流,中産階級出走使臺灣的政治生態更加兩極化。此外在經濟方面,近十年來民間的消費年成長率從7.3%一路下降到2%上下,臺灣的內需急速減少。經濟學者指出,中産階級是任何社會中消費慾望及消費力最強的族群。數百萬台灣中産階級遠走高飛,怎能不影響到臺灣境內的消費額。消費低迷又直接關係到投資者的意願,近年來內資外資都裹足不前,互相觀望,臺灣的經濟成長率主要只靠兩岸貿易順差苦撐,能維持4%的成長率就算萬幸。

  臺灣有些專家學者為這個問題追溯原因,尋求答案。中産階級在過去數十年來,一直在臺灣政治、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是一股不可或缺的穩定、勤奮、可以依賴的中堅力量。但是他們的福祉、發展前景,卻始終沒有受到關懷和照顧。隨著世界性的經濟波動與變遷,臺灣的中産階級無可避免地有焦慮與危機感。同時中産階級有足夠的獨立性和自主能力,當他們敏感地察覺到一個大環境的衰敗與沒落,就紛紛他去自謀生路。因為他們不願意眼睜睜地困守愁城,目睹一家人喪失工作、健康,最後免不了跌入貧窮階級之中,一生的努力化為烏有。臺灣《中國時報》做了一次詳盡的民調,高達81%的受訪民眾認為:臺灣的中産階級已慢慢消失,貧者愈貧,富者愈富。

  文章最後説,大前研一對臺灣“M型社會”的描述真的是不幸言中。這個問題有解救之道嗎?臺灣舉辦了多次研討會,專題演講,學者專家們深入分析和探討。有專家學者們認為,挽回臺灣中産階級的出走和外流,並非單一藥方或短線措施可以奏效的。因為造成這個結果的因素來自多方面,包括了政治、經濟、教育和其他社會因素。只有朝野能凝聚共識,提振經濟,政治清明,改進教育社會價值觀,才有望根本消除中産階級出走。聽來像是三大冊教科書的內容,一言難盡。但是根本問題在於如何急速振興臺灣的經濟,這正是執政當局最不愛聽的建議,所以到現在還沒人邁出解決這個問題的第一步。

 

[責任編輯:張弛]

海峽時評
深度幕後
七日視點
視頻